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媒体已发文章 > 中国情人节的词源性研究

中国情人节的词源性研究

散文
时间:2015-02-13 13:00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宁超文点击:
        
  首先,“情人”一词,古代汉语中有“感情深厚的友人”、“恋人”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相爱中的男女的一方”。这个词语发展、演变到现代,已经有了新的意义,即因法律、道德等原因无法成为法定配偶,或者热恋中的男女,彼此之间互称情人。当今中国所称的情人,一般指婚外性伴侣,对于已婚人士而言,情人就是已婚的外遇。更具体一点说,男女两人,一方或双方已有配偶,他们之间发生性爱的违法行为,男方是女方的情夫,女方是男方的情妇。
  
  上海独立学者曹菁《爱情信仰论》认为,情人是一种爱情伦理关系,区别于婚姻伦理关系。婚姻是管控型伦理,有管控方介入,爱情是自愿型伦理,没有管控方介入。婚姻是管控男女关系的社会制度。不管是结了婚的爱情,和没有结婚爱情,神圣性都来自于爱情伦理关系的产生。
  
  其次,“节日”的概念,节日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一词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有两项:一是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二是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农者,天下之大本”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因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的特色是农业文化特色。例如:立春节预示春天的开始,在这个节日里要看风云,占天候,预测年岁丰歉。惊蛰则是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动冬眠动物的时节。到清明、谷雨前后则是春耕播种的时节了。立夏以后,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此时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七月七日乞巧节是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习俗,这个节日所反映的实际上是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中秋时节,农民收获了,才有了赏月的心情,所以说到底,中秋节是一个纪念收获的季节,仍然与农业文明有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十一月“冬至大如年”,农民有看雪的习俗,所谓“一九雪,九九皆有雪”。大雪可冻杀害虫,来年农事丰稔。谚语“冬雪是麦被”,其含义即在于此。
  
  中国传统节日沉淀、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民俗学者的研究表明,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相关传说和独特情趣,具有深厚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同时,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
  
  传统节日是先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建立并形成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完善,慢慢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因而,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传统节日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化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次,西方情人节是怎么回事。西方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St.Valentine's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男女在这一天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又多种说法,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纷纷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是时有一位教徒圣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统治阶级下令将他执行死刑。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自己是无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的深深眷恋。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刑。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他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丁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
  
  再其次,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七月初七是不是中国情人节,换言之,中国有没有情人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这一天的夜晚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高挂的时刻。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文献说法不一致。但元宵节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是事实,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例如南宋欧阳修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思念之苦。辛弃疾有“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也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元宵节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但这一些都不能证明元宵节就是中国情人节,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极度封闭的社会,在男女关系方面讲究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男女授受不亲”,因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可能认可和推行一个什么“情人节”,文献上也查不到元宵节就是“情人节”的记载。
  
  有人提出,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情人节,这一说法是缺乏依据的。因为,三月初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三月初三逐步成为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这一说法的支持者提出《忆秦娥•箫声咽》为论据:“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音尘绝,西风残,汉家陵阙”。有学者认为这首词的作者是李白,但仍有争论。词作中“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忆秦娥•箫声咽》是一首情诗,假定这首情诗的作者是李白,也丝毫不能说明三月初三就是中国情人节。
  
  也有人认为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情人节,这同样是缺乏严谨学术态度的想当然。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关于牵牛星与织女星的记载了。七夕节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这一说法的主要论据是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牛郎织女是神话人物,其名字是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牛郎织女违反天规私自结合,触犯了天条,于是才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由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到鹊桥上相会。这个神话故事的存在仍然不能说明七夕就是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是夫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情人,如果硬是要牵强附会地说七月初七是一个与男女之情有关的节日,也只能说是一个“分居夫妻相会节”。
  
  每一民族都有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西方有一个情人节,那是西方文化中国人大可不必东施效颦地也搞一个什么情人节。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好几乎被破坏殆尽的文物古迹,才是大事。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