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心情散文 > 记忆中的童年野味(植物篇之野果类)

记忆中的童年野味(植物篇之野果类)

时间:2020-10-23 14:09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独酌人生点击:
        

(二)   野果类

1、  苟苟红:苟苟红是我们对孩子喜欢的一类野果的统称。其色鲜红,其形圆润,其味酸甜。一种生长在沟渠边比较湿润的土地上,贴着地面,叶如草莓,一个个鲜红的野果掩映在绿叶之中,颇为诱人。但一般不敢摘了吃,我们称之为“蛇滚滚”,因村里大人告诉我们这些地方都是蛇爬过吐了口水的,有毒。我们大多摘来玩,或是骗小伙伴吃,有受骗上当的吃了似乎也没事,于是自己偷偷地吃上一两个解解馋,终究不敢多吃。我们喜欢摘了吃的是另一种红红的野果。长在河岸边,土墙上,山野上更多。叶跟蛇莓的颇为相似,但茎上有刺,先是开白色的小花,而后结下红红的果实,咬起来味儿酸甜,感觉有一粒粒细细的籽。我们称之为“苟苟红”。有时候摘得多了,会用一根结实的牛丝草串起来如同项链,既能向同伴炫耀,也能随时解馋。还有一种差不多的野果只能在山上的刺蓬堆里寻见,果实颗粒较粗,颗粒尖似乎还有一根细毛,但是它的味儿更甜,只是平原上的孩子难得遇见。后来上学读到鲁迅先生在百草园找到的覆盆子,我觉得应该跟我们所说的“苟苟红”类似吧,究竟是哪一种就不得而知了。

2、  鸡灯笼:灯笼草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草,长在田间地头,也长在乡下寻常路边。我们关注这种野草,是因为它的宽叶之下挂着的那一个个小灯笼。起初这灯笼的外罩是跟叶子一样的绿色,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罩会渐渐发黄发干,里面的浆果也会呈黄绿透明状。待它成熟,摘下灯笼,剥出浆果,放进嘴里,那一丝甜甜的汁液片石我们所期待的美味。小时候发现一颗灯笼草,小小的心就充满了欢喜,总是秘而不宣,然又时时关注,生怕被别人发现捷足先登。一俟成熟,摘了满把的灯笼,那是向同伴炫耀的资本。近些年我也留意乡间地头,却几乎已经找不到这种野果的踪影,也不知何故。倒是在水果行里餐桌上发现过这种种植的鸡灯笼,有人称之为姑娘果,个儿更大,颜色更黄,但吃起来淡而无味,全不似记忆中的味道。

3、  刺菱:这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野果,菱的一种。其时乡下的田间散落着一个个用于灌溉的小池塘,刺菱就生长于此。叶圆而小,密密匝匝浮在水面,由往年遗落的果实在淤泥里发芽生长,抽出一根根细细长长的茎到水面上长叶开花,茎上叶柄处就生长着这些刺菱,它可不像它的兄弟红菱,果实很小,壳硬刺尖,且经年不软,爱游泳的小孩大概也没有不被它刺破过脚底的。立秋过去,正是这些野刺菱成熟的时候,尽管此时已不能下水采摘,但这也难不倒乡下的孩子。我们会把青砖磨成圆形,中间凿个洞,穿过自己搓的草绳打成结。接着一手抓住草绳的一端,一手把系了草绳的砖块抛向池中,再往回拉草绳,大片的菱叶就随之而来,然后捞起来就能摘下一个个刺菱,小心翼翼地咬开外壳,里面白白的菱肉就是我们所期待的。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独酌人生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0-05-28 14:05 最后登录:2022-07-14 20:07
优美散文
  • 闲田几分宜种菜

    闲田几分宜种菜 闲田有三四分吧,没实际测量过,不过它足以支配我的业余时间。 几年前...

  • 春天的落叶

    春天的落叶 春天的一场风雨,枯黄落叶铺满一地,踩上去厚厚实实,“沙沙”作响。 这是...

  • 欲火

    欲望的心总是很强很强 欲望的东西总是很多很多 人往往无法控制自我 从而使自己的生命...

  • 前世今生多变幻

    这是一个吵吵闹闹的 时代 , 我作为过来人已深知生活的实质与 人性 的 本质 。是这个 ...

  • 心海

    如果说你真的不懂我的情怀 我会再来 如果说你的心从未向我打开 如果说我真的失败 我不...

  • 冬日物语

    冬日物语 问竹 春去秋来,寂静花开;冬日沉沉,雨巷深深。还没来得及表达寒冷,却收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