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老上海风情(1)——孩提时的弄堂口

老上海风情(1)——孩提时的弄堂口

散文
时间:2010-06-01 14:42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沪上人家点击:
        

  【编者按】孩提时的弄堂口,先深深地积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的,地质年代里。就像存年的米酒,日子越久,越发香醇浓厚......浓浓的上海风情,远去的童年记忆回忆起来依然甜美,让人留恋
  

老上海风情
 


  孩提时代的弄堂口十分热闹,不像如今新公房,这般门庭冷落......
  
  清早天刚亮,太阳公公还睡眼朦胧,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懒懒散散地抛撒着光线,照在弄堂口的石阶路面上,这时便会听到“嘀铃、嘀铃......”的铃声。卖牛奶、马奶的汉子,牵着脖子上挂着铜铃,“腰圆体壮”的牛、马,来卖鲜奶。那时有婴儿的人家,听到铃声便拿着碗和杯前来买奶。这时卖牛奶和马奶的汉子,便吆喝牛马停住,在牛马涨鼓鼓的乳房下,放上铁桶,双手抹捋动着牛马的乳房。那喷射而下的乳汁,在铁桶里叮叮咚咚的响着,如晨曲般地好听。那卖牛奶、马奶的汉子脸上洋溢着笑意......
  
  接着便是挑着担儿,“笃、笃、笃”敲着梆子,卖白糖粥的汉子的身影,出现在弄堂口。那白森森的鲜粥上面放着几枚胖嘟嘟、油亮亮的鲜枣儿,就像是雪地里开着几朵红梅花,很挑人眼目,馋得围着粥摊的孩子口水直冒......
  
  不远丁字路口南面的小菜场里,人们排着队,在肉摊、鱼摊、菜摊前,等候买菜。那时都是要凭票购买的。鱼摊前,银光闪亮、宽宽的带鱼,只不过卖2-3角钱一斤。还有金光灿灿的大、小黄鱼,白嫩嫩的乌贼鱼比比皆是。鲜毛蚶、嫩蝽子......我插队当知青回沪买鱼时,那卖鱼的姑娘还特意给我称了几条宽大的带鱼,羞得我像个“大姑娘”似得,满脸通红。但她却装得若无其事,用明亮的大眼睛朝我望了一眼,便吃吃地笑了起来。又忙着给下一位顾客称鱼。
  
  弄堂口南面的早餐摊前,大油桶做成的大饼炉里,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味。葱油芝麻咸甜大饼,“老虎脚爪”(圆形六角凸起烤的金黄喷香的饼),粢饭糕在热油锅里“滋滋......”地翻滚着。还有像“胖罗汉”似地汉子,当、当、当地敲着大扁锅叫卖千层酥油大戗饼。还有卖粢饭摊前,摊主正在忙碌着给顾客包油条粢饭。人们坐在竹篱棚内,吆喝着吃着各自爱吃的早点。来一批,去一批的人,忙碌不停。这是上班族和读书郎的快餐。
  
  如不赶急,行动迟缓的老幼者,则在弄堂口北边的“延平食堂”吃“阳春面”、牛肉汤面、大小馄顿。不用心急,可慢条斯理地、呼噜噜的吮吸着面条,细嚼慢咽地吃着小笼汤包和馄顿。中午、晚上,还有冷盆、各色炒菜、米饭、酒汤等。可呼朋邀友,笑淡闲话。
  
  当晨阳在自行车、汽车车轮地旋转中,渐渐地艳丽起来时,弄堂口对面的牙防所、理发店旁的老虎灶里,中年大师傅守着呼呼冒着蒸汽的炉灶,慢悠悠的掀开炉板,用长长地铁钎捅着炉火,忙着往炉膛里加着乌黑发亮的煤。然后,坐下来,咕咚咕咚地喝着白瓷茶壶里的绿茶,慢慢悠悠地惬意地吐着烟圈......和另一半店面,开“烟纸店”(小杂货店)里,穿着“香云纱”衫的老板娘嚼着闲话。只是有买烟者、或买线头针脑之类时,才隔三叉四地打断他们的“山海经”。早上、午时老虎灶前人稀,较轻闲,只是在傍晚才忙开。
  
  夏天太阳,升有三四竹竿高时,弄堂口“华万昌”前的空地上,卖碗筷瓷器的;“当、当、当”打着镗锣,耍着猴卖狗皮膏药的;耍刀击拳卖艺的;还有耍着“眼镜王蛇”卖“季德胜”蛇药的;各路“英雄好汉”、手艺高强的民间艺人在展示着各自的手艺,以混一口饭吃。你看,用纸泥做的尾巴上插着染着彩色羽毛的泥公鸡、绿纸青蛙。卖泥塑工艺品的汉子用嘴吹着泥公鸡,发出“喔喔”地叫声。还不时地用手上下按动着用牛皮纸和泥做的青蛙,“呱、呱、呱”地叫着,引得孩子们拉着大人的衣角嚷着要买。彩色的纸风车,随着风儿骨碌碌的转动着,就像魔幻一般。“看善要走路、善要跑,只只活......”卖土纸凸珠做的“显微镜”,那各种形态的细菌“纤毫毕露”。那卖“万花筒”的展现着“五彩缤纷”的世界。还有吆喝着看“西洋镜”的。手牵着绳线、上下拉动、满地跑的纸老鼠和蜿蜒曲行吐着红信子的花纸蛇。想来民间艺人用智慧,将生活点缀得如此生动活泼......
  
  你看,弄堂口布店已开门。那些姑娘穿着背带裙、彩色连衣裙,在色彩缤纷、花枝招展的布海里,徜徉留恋。棉布店旁,卖彩面人的汉子,正在用灵巧的双手,不时得像变魔术似地,用七彩面塑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彩色面人。隔着摊子做糖塑面的老汉也不甘落后,“宝葫芦”、“小鸟”等糖塑面。看得我们这些孩子手痒痒的,不时地掏着口袋,看看是否有钱买......
  
  买瓷器摊边,来了一位艺人。双目凝视着一位姑娘,静悄悄地“三下五除二”,剪出了一幅青春靓丽的姑娘的侧影来。剪得“惟妙惟肖”,引得围观者,啧啧称赞。
  
  午时,拎保温瓶和肩背棉花保温木箱,叫卖“光明”牌棒冰、雪糕的老人、孩子,在太阳嗮得发烫的、柏油炀化了得柏油马路上,在叫卖冰棒。卖凉茶的,在绿荫如盖的树下,摆着小桌。上面放有十几个玻璃茶杯,盛满了琥珀色的茶水。一群赤着胳膊,身上肌肉凸起、肤色如古铜色的拉劳动车的汉子。满头满身冒出如珠般晶莹的汗。汗在身下淌着。他们走到茶摊前,把车停在树荫下,咕咚咕咚地大口喝着凉茶。不时地用草帽扇着凉风。这些胼手胝足的劳动汉子是舍不得化钱买一根冰棒来吃的,对他们来说,那是奢侈品。“华万昌”里的冰柜里的“光明牌”汽水他们是想都不敢想的。
  
  下午,树上的“知了”,“热死脱、热死脱”......一个劲的叫着,烦燥得“老虎灶”里的大师傅和“烟纸店”里的老板娘懒庸庸、无精打采地冲着瞌睡。
  
  嘟嘟嘟......“华万昌”门前,开来了一辆装满翡翠绿条纹的,西瓜汽车来。那靠近菜场边,“服务站”门前私人瓜摊上的老山东,便扯着生硬硬的上海话嚷着,“要买佛嘞,鲜甜嘣脆的平湖瓜,只只包甜包熟唻”,说着拿起《水浒》中杨子拿的长朴刀,向瓜切去。刀起瓜裂,切成一块块,摆在桌上。“五分钱一卦唻,不甜不要钱”。那红馕黑子,粉朗朗的瓜片,引得口渴的路人纷纷解囊来,买一片瓜解解渴。“华万昌”里的伙计,不时地朝老山东那面斜着白眼。
  
  马路对面老虎灶前树下,几个孩子用长长的竹竿缠着面筋,捉着树上的知了。不一忽儿功夫捉知了的孩子手中就响起了,“呜呜.....”叫的知了来,像是在演奏着“夏的催眠曲”。边上几个观望的孩子,手中白线牵着的“金龟子”,嗡嗡嘤嘤的上下飞绕着......
  
  等太阳偏西,渐渐地隐没在弄堂后的“大明玻璃厂”的烟囱边,形成玫瑰色的晚霞时。这时弄堂里、弄堂口,人们大盆大盆朝地上泼洒,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家家户户,准备晚饭后,纳凉的场地。等晚餐的“锅碗瓢盆”的交响曲过后,洗过澡,身上朴着爽身粉的我们,拿着板凳去“华万昌”前的空地上,听唱“小热昏”。“嘚嘚堂堂、得堂堂......”的锣鼓声敲起,人们就像听见“集结号”似地,聚拢来。在昏暗的灯光下,那穿着长衫的卖唱人敲着锣,边说边唱着。但在人们正听在兴头上时,便嘎然而止。开始向听众兜卖“梨膏糖”。听众胃口被吊得高高的,便纷纷掏钱买,好赶紧听着下回分解得是什么。
  
  隔得不远处,便是说书人讲“说岳传”、“包公传”等,也是如此到紧要关子,便卖“狗皮膏药”。人们摇着蒲扇,聚精会神地听书。那些爷儿们则靠在晾竹椅上,手捧着细瓷茶壶,惬意地闲闲地听着书。那时人没什么烦恼,上班都上班、读书读书,不愁没工资发,没工作干。精神上没什么负担。
  
  父亲好酒。常常在晚饭前,给我五分钱,去弄堂口的“华万昌”里买油氽豆瓣下酒。那香喷喷酥黄黄的豆瓣,嚼着满齿生香。我时常折开三角纸包,偷偷地吃几粒在嘴里,父亲知道也不怪罪。
  
  每逢过节时弄堂口,便搭戏台,演出歌舞。彩灯齐放,璀璨晶莹。天上焰火、五彩缤纷绽放着。男女老少,欢天喜地,挤挤一堂。等到人们满脸呵欠、睡意朦胧时,便拖着板凳走进弄堂去。这时马路上、弄堂口,传来了,“桂花赤豆汤、五香茶叶蛋”、“白糖莲心粥”的吆喝声......
  
  我不禁想起了一首唱《夜上海》的老歌来。绵绵的歌声,催起人们对往事回忆。夜上海的弄堂口、孩提时的弄堂口,你听,在月圆时的弄堂夜,白发苍苍的老外婆,怀里搂着小孙女,唱着儿歌:
  
  月亮堂堂,两只花狗翻弄堂,
  
  一翻翻到外婆家,
  
  外婆留我喝碗茶,
  
  茶水呀,茶水给人喝
  
  ............
  
  呵,孩提时的弄堂口,先深深地积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的,地质年代里。就像存年的米酒,日子越久,越发香醇浓厚......

责任编辑蝶恋花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5)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沪上人家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签约作家 注册时间:2010-05-15 17:05 最后登录:2022-06-30 16:06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