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一个尊师重教的书乡之村

一个尊师重教的书乡之村

散文
时间:2011-04-30 05:15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枯叶点击:
        

【导读】关于“花厅翠月”,在2008版的《古厦陈氏族谱》中是这样描写的“花厅翠月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陈天兴(即陈仁)所建,原为接待宾客之所。

  在屏南,有这样一个村子,清朝时它被冠以“屏南四大书乡”的美名,并留下了如功名匾、石旗杆等诸多弥足珍贵的“家产”。在几次三番地折服于它那厚重的文化气息和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故事之中的同时,我的思绪也在不停地往返于那已经远去的岁月现实之间。我试图在它们之间寻找到一个点可供我来回穿梭,可又苦苦地找寻了许久依旧是一无所获。无奈之下,我不得不拿起笔将这古老的村子记录在案,生怕自己有一天会忘记——这个让我流连忘返的村子便是位于屏南县城关的古厦村。
  
  古厦村人多以陈姓为主。始祖陈养原系古田县(旧县城)一保街人氏,生于明天顺元年,于明成化年间游历至古厦。陈养见古厦一带山清水秀、景色怡人,顿生爱慕之心,于是就携家带小地从古田一保街迁移到了古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清乾隆年间古厦陈氏在屏南已属旺族了。
  
  在乾隆年间,古厦人基本以农耕为生,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当时,在古厦村里有位叫陈仁的富绅,见村民除了种田之外几乎无事可做,于是便有了让村民进学堂读书的想法。为了让村民们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陈仁在村中选了一块地,盖起了一座土木结构二层楼高的书院,取名“古山书院”。之后,陈仁又从省城福州买回了经、史、子、集与制义参考等书籍近千卷藏于书院之中,并定下了“读书为重,次为农桑”的家规。书院建成了,书籍也买回来了,可还缺一位教书的先生,怎么办呢?就在此时,陈仁听说在省城福州有一位叫林其楼的副贡才华横溢、满腹韬略,是教书育人的最佳人选。于是陈仁就派人到福州重金礼聘林其楼先生来古山书院任教。当时正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年末,林其楼先生应允来人待来年开春便赴古厦村任教。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春天对于古厦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春天。那年春节刚过不久,省城福州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林其楼先生已动身来屏了。消息传来,古厦人无不振奋不已,便随即开始准备炮竹、锣鼓等物品,为的是迎接林其楼先生的到来。不日,又有消息传来,说林其楼先生已经到了古田县境内,次日即可抵达屏南。于是,古厦人便将早已准备好的炮鼓摆到了村口,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第二天清晨,一位求学心切的年轻人独自跑到了官道上去迎接林其楼先生。“先——生——到——了!”没多久,一阵长长的声音从远处了传过来。话音刚落,一连串的鞭炮声又在古厦村的村口响了起来。林其楼先生一行人等渐行渐近,距古厦村已不足百步了,陈仁领着众人向林其楼先生迎了上去。古厦人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教书先生,心中激动不已。林其楼先生也被村民的热情感动了,当即立誓终生在古厦村任教,至死不渝。
  
  果然,林其楼先生在古厦村这一住就是40多个寒暑,为古厦村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古厦村日后成为“屏南四大书乡”之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这40多年里,林其楼先生因材施教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案,还推荐福州名师前来任教,可谓是呕心沥血。林其楼先生到了晚年欲回福州,古厦人因感念林其楼先生为古厦村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于是便极力挽留先生在屏南安度晚年,又前往福州将其妻孙氏接到屏南来与先生共度晚年。林氏夫妇逝世后,古厦村的村民便将夫妻二人合葬于古厦村的蒲山边上,这便是屏南县境内著名的“先生墓”。两百多年来,古厦陈氏子孙始终坚持着春秋两季轮流祭扫“先生墓”的习俗,古厦人尊师重教的行为也被屏南人传为了佳话。
  
  从林其楼先生到古厦村任教起直至清末,古厦村共涌现出了五十多位科举人才,一跃而成“屏南四大书乡”之一。道光九年(1829年),时任屏南知县的梅鼎臣听说了古厦村重教尊师的事迹,特专程到古山书院来视察。临行前,以宋代吕祖谦“咏冶城(福州)诗”书赠古厦村:“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是的,说古厦人重教一点也不假。古厦人除了在聘请名师这方面下大力气之外,更为古厦村的学子们营造了许多读书的氛围,好让学子们在这种氛围中专心致志地读书。最为著名的便是陈仁所建的“花厅翠月”了。
  
  关于“花厅翠月”,在2008版的《古厦陈氏族谱》中是这样描写的“花厅翠月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陈天兴(即陈仁)所建,原为接待宾客之所。大门前立石旗杆二对,门上悬‘世登科’匾,入大门为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客厅;进二门,沿石阶而上是大客厅,俗称花厅。厅面积约40多平方米,厅堂上与两旁壁间精雕各种花草、人物图案,如‘渔樵耕读’、‘儿童百戏’;下廊两庑雕刻‘三国演义’、‘八仙过海’等图案,造型逼真,刻工细腻。三五之夜,玉兔东升,银光普照,花影穿棂,对月赋诗,把酒迎客,昔花厅风貌如斯。”是的,花厅文雅,是文人们吟诗作对的好地方,也给住在花厅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古厦花厅也为古厦村培养了十三位科举人才,真可谓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没。
  
  除了“花厅翠月”之外,古厦人还在村里建了许多带有文化气息的景点,如“雪洞清风”、“奎阁书声”、“文峰独秀”等。古厦人受这特殊的环境影响,逐渐从农耕时代过渡到了耕读传家的时代,直至清末方止。
  
  随着时光的推移,科举时代已悄然地成为史书里的文字,古山书院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古厦人尊师重教的风俗依旧在代代相传着。如今,人们在古厦村中依旧可以听见那朗朗书声——那是从坐落在古厦村内的“古峰二小”里传出的读书声。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取代了古老的口传心授,发生变化的是教学方式,但不变的却是古厦人重教的风俗。古厦人在秉承前人遗志的同时,脚步也迈得更大了,从古厦村走向大江南北求学的学子数不胜数,有的学子甚至背着沉重的行李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古厦人尊师重教的风俗也随着学子们的脚步走向了天涯海角。
  
  如今,位于蒲山旁的那座“先生墓”经过重修后前去瞻仰的人也逐渐增多了,重教尊师的风气渐渐地溶入了古厦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渐渐地溶入了屏南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3)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枯叶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10-10 10:10 最后登录:2011-05-24 19:05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