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游记散文 > 话说北京故宫

话说北京故宫

散文
时间:2014-11-14 17:42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周一夫点击:
        
  
  话说北京故宫
  作者周一夫
  2005年我去北京公干,利用星期天去故宫游览过一次。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加之当时时间紧、游客又多,跟在导游后面匆匆忙忙在故宫里转了一圈,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很想找时间重新去故宫仔仔细细地看看。2014年休公休假,我专程去北京,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参观游览了故宫,了遂了许久的心愿。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在中国古代的星宿学说中,有一颗叫做紫微垣的星座位于中天,是天帝居住有地方。中国的封建皇帝自称天子,乃天之骄子,天人对应,是以把帝王宫殿叫做“紫禁城”。民间传说天宫的房屋有一万间,故宫的房屋有9999间半,因为皇帝是上天的儿子,皇帝的宫殿只比天上的皇宫少半间房子,实际上紫禁城的房屋只有8700多间。
  公元1403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即位,年号永乐,1406年朱棣诏令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当时征调民夫近30万人,许多兵卒也充当壮工,历时15年才建起了这座雄伟的宫殿。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并对全国实施统治。
  巍峨庄严的天安门是皇宫内城的正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原名承天门,表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天安门内外各有一对华表,每个重达2万公斤,是和故宫同时建造的。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紫禁城有座金銮殿,那是皇宫的核心,是皇帝登基坐龙椅的地方,从金水桥到金銮殿要经过五道大门:天安门、大清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
  故宫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宫之间的部分是外朝。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
  记忆中,2005年是从天安门进入故宫的,这次却是从午门进去的。在午门前排队等候验票足足花了两个小时。
  午门是故宫外朝的开端。城墙上建有庑殿式重檐大殿,左右延伸,形成五座城楼,俗称“五凤楼”。午门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明朝有廷杖之刑,犯有过失的朝廷命官,在此受领刑罚。廷杖,是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的肉刑。廷杖之制始于东汉,明代自朱元璋开始,就建立起严厉的廷杖制度,而且成为常刑。如果官员们因奏事或进谏触犯了皇帝,无需有具体罪名,往往会被拿出午门外施以“廷杖”。廷杖由锦衣卫当廷杖责,东厂太监监刑。行刑前受刑大臣要跪下叩头谢恩,然后解衣趴下挨打,挨打完毕还要叩头谢恩。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打算化名南巡,群臣纷纷劝谏。明武宗大怒,下令廷杖劝谏南巡的146位大臣,结果打死11人。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宣布尊崇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大臣纷纷上书反对。明世宗下令廷杖134人,打死17人。天启四年(1624年),很多大臣上书弹劾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以皇帝名义下令廷杖工部侍郎万憬一百。太监们先到万憬家把他痛打一吨,然后再拖到朝门前,由锦衣卫行刑。万憬被打得遍体鳞伤,四天后不治身亡。窗体底端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很多,总计有明一代,先后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门外,廷杖大臣达500多人次,死者众多。廷杖制度,直至明末,沿袭未改。
  “推出午门斩首”大概是戏剧舞台上及野史小说中敷衍出来的,但也不能断言“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和传说纯是杜造,毫无来历。明代皇帝举行“常朝”时,如果官员“失仪不谨”,如失手将朝笏落地,或年老体弱在叩头时跌倒在地,或打断别人奏事等等,就会被参奏拿问,拿出朝班,立即押出午门。所以历史上确实曾有不少官员曾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曾有不少官员死在午门之外。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东武西由两侧门出入。午门正中门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进了午门看见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叫做内金水河。河上有五座石拱桥,横跨桥面,这就是内金水桥。五座拱桥雕刻精美,形似玉带,象征着圣人孔子所提倡的“五德”,即仁、义、礼、志、信。五座内金水桥居中的最长最宽的为主桥,过去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过。五座石桥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栏板刻有云龙纹的纹饰,造形优美,雕刻精细。宛如玲珑剔透的雕冰砌玉,卧于碧波之上。位于四周高大建筑的红墙黄瓦之中,更显得素雅美丽
  过了内金水桥,里面是太和门。太和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铜狮,东雄西雌。雄狮右足踏绣球,象征权力和一统天下,雌狮右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
  接下来进入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庞大的工字形汉白玉殿基上,殿基高8.13米,分为三层,每层都有汉白玉石的栏杆围绕、雕刻精美的望柱、龙头,三座殿台之上,又有石雕的“御路”相通。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殿高35.5米,面阔11间,深5间,共有92根大柱,每根直径达1米,雍荣华贵,气势宏伟,是中国最高大、最壮丽的古代木结构大殿。太和殿是明清皇帝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召见百官、发号施令、命将出征、殿试传胪等大典的地方。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是皇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也是外朝三大殿中的最大一座。屋顶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据说可以避邪。太和殿上各类走兽的数量及屋顶下斗拱数目是最多的,每排九个。九是阳数之极,只有皇帝才能用。在其它的宫殿建筑中,按照等级的高低,分别只有七个、五个、三个、一个,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殿内大柱沥粉金漆、蟠龙衔珠藻井,梁柱全部彩画,建筑富丽堂皇,气势巍峨。殿堂正中的金漆雕龙宝座,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继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讨等重大国典均在此殿举行。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征,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门窗雕刻坳云图案。室内用一称作金砖的质地坚硬的方砖墁地。正中放置宝座。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宝座两侧有六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帖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神采飞动。前面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太和殿前面是一个巨大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整个广场没有一草一木,空旷宁静,给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广场正中是御路,左右地面则铺设青砖。站在太和殿向北望去,只见蓝天之下,黄瓦生辉,层层石台如同朵朵白云,加上香烟缭绕,整个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般。
  过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中和殿是一座平面是方形的四角攒尖顶、方亭建筑,其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出廊,建筑面积达580平方米。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亲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在中和殿后,其意为“志不外弛,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康,天下太平。保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又名谨身殿、建极殿。殿高29米,面阔9间,进深5间,平面呈长方形,黄琉璃铜瓦,四角攒尖顶。明朝册立皇后,百官称贺上表时,皇帝先到谨身殿穿上礼服,再到奉天殿受贺,受贺完毕,再到谨身殿更衣,并在此大宴文武群臣。册立皇太子颁诏时,皇帝也是在谨身殿穿礼服戴冠冕,再到奉天殿升座。清朝时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都要在这里宴请王公贵族和京城文武大臣。乾隆后期,清朝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也是在保和殿举行。
  保和殿后向北的石阶下有一块浮云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有250多吨重。原为明代雕刻,清乾隆时重雕。据记载,当初搬运这块大石,动用了顺天府民夫两万人,用旱船拽运,自房山至北京,约一百多华里,走了二十八天,耗银一万两。石雕上刻山崖、海水、祥云和9条游龙,刻工精细生动。
  游完了外朝,休息了一阵,吃了些东西,然后游览故宫内廷。
  故宫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西六宫,称为“三宫六院”。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在坤宁宫,交泰殿是皇后的活动场所。东六宫、西六宫是皇帝的嫔妃居住的地方。过了乾清门,进入故宫的内廷。
  乾清门是内廷正门,是清朝“御门听政”的地方。御门听政一般从上午九点开始,听政时皇帝坐在临时安设在中间的宝座上,其余诸官按规定或立或跪于东、西两侧,由内阁官员奏事,皇帝降旨抉择,一些国家大事都是御门听政时决定的。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正面飞金流彩,雍荣华贵。殿正中设有宝座,两头有暖阁。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一个,为顺治皇帝御笔,是雍正之后秘密立储藏诏书的地方。老皇帝事先写好继承人的名字,一份带在身边,另一份封存在匣内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当皇帝死后,便由诰命大臣共同打开建储匣,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这种制度登上九龙宝座的。清康熙乾清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乾清宫在清朝还是皇帝举行“千叟宴”的地方。为显示治国有方,太平盛世,表示对老人的关怀与尊敬,康熙、乾隆时期多次举行“千叟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在乾清宫盛宴满、蒙、汉文武大臣及致仕退黜人员,也有部分平民,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680人。初五,又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340人。两次宴会共宴请了1000多位老人。宴席上,康熙皇帝和老人们飞觞饮宴;皇子皇孙侍立观礼,给老人们斟酒。盛会上,康熙皇帝即兴赋诗,并命大臣也赋诗记事,名曰“千叟宴诗”,“千叟宴”因此得名。乾隆五十年(1785年),适逢清朝庆典,乾隆皇帝又在乾清宫举办“千叟宴”,出席宴会的老人达3000人。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在为庆祝“授受大典”而举行的“千叟宴”上,太上皇乾隆和嘉庆帝亲自给90岁以上的寿星斟酒。史料记载,被邀请的老人有3516人。
  古人认为,乾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天地交泰,帝后和谐,家和万事兴旺。坤宁宫是明代皇后的寝宫,到了清代把东暖阁作为皇上大婚的洞房,但也只住几天就另居别处,于是就改为满族习俗的祭神之用。皇帝结婚不仅礼节极其繁琐,而且挥霍十分惊人。清光绪皇帝大婚,在国弱民穷的情况下,还耗费白银550万两,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交泰殿是清朝皇后升座接受朝贺的地方。殿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殿内高悬康熙御笔“无为”二字。乾隆及以后的皇帝在交泰殿存放了二十五方玉玺,用于行使各方面的权力。
  内廷三宫和外朝三大殿一样也都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几百年间,皇宫与外界之间矗立着一道道高大厚实的城墙,皇宫内部重重门、重重阁,又被一道道宫墙切割包围,既肃穆又冷静。
  游览了著名的三大殿,接着参观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故宫内西六宫的南端,是清宫中除太和殿外最重要的地方。“养心”二字借用孟子所说的“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一语,以涵养其天性,培养其传统的封建观念。建于明朝,为工字形建筑,前后殿相连,过廊侧屋环抱。门外设有办事机构军机处。康熙以前,皇帝以乾清宫为寝宫,雍正以后养心殿为寝宫,并在此处理日常政务。正殿设有宝座、御案,是皇帝召见大臣地方。西暖阁是皇帝的书房,也是办理政务、接见大臣的地方。西头隔出来一个很小的房间,乾隆皇帝把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询的《伯远帖》视为稀世珍宝,并收藏在这里,并命名为“三希堂”。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三字墨迹至今还挂在墙上。东暖阁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1861年以后,这里设立两重宝座,年幼的皇帝坐在前面,慈禧坐在后面,当中隔一道纱帘,大臣向皇帝奏事,由慈禧在后边作出决定。现在的陈设就是光绪皇帝幼年时慈禧垂帘听政的原样。
  养心殿后殿正间设有龙床、坐炕、宝座等,是清代皇帝的寝宫,居住过从雍正开始到宣统的八位皇帝。
  东西六宫是嫔妃的生活区。建筑自成院落,很有生活气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细致观看。
  最后,去了御花园。
  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各建筑物之间以五色石子铺成的甬道相连。花园精巧玲珑,典雅富丽,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宫廷花园。以银安殿为中心,成春亭和千秋亭是御花园中两座最华丽的古亭。殿东北有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将外朝、内廷紧紧包围封闭起来。城城墙四周面各设城门一座。城墙四隅各设一座角楼,重檐三层,崇脊翘角,俗称“九梁十八柱”,精巧玲珑,美丽异常。
  结束了故宫的游览参观,有两点鲜明的感受:
  一是民族自豪感。故宫的宫殿从设计到建造非常精湛,是件难得的艺术品。故宫殿宇重重,楼阁层层,千门万户,令人扑朔迷离。城内宫殿建筑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从一个单独的宫殿到宫城中的一组建筑、再到整座紫禁城既匠心独具,自成一体,各有特色,又秩序排列,和谐统一。重重宫殿,道道院落,虽然星罗棋布,结构繁复,却主题鲜明,稳健庄重。整座故宫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整座宫殿建筑在殿基的处理、殿顶的形式、吻兽和垂脊兽的数量、彩绘图案的规制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突出了皇家宫殿等级森严、冷峻威严和高大壮观的特点。而且,紫禁城的建筑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科学水准,以排水为例,故宫的排水设施相当完备,宫殿地面的水平高度处理得非常精准,地下沟渠也相当完备,佑大的一个宫殿地面没有一点儿积水。在建筑物的排水方面,巧妙地将排水设备与龙头、吻兽等展示皇家特色的装饰和雕塑结合为一体,下雨的时候雨水从龙嘴里流出,既实用又美观,还有很好的象征意义,精妙绝伦,早在在五、六百年前,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充分体现了中国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广大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历代以来能人辈出,灿若星辰,令我们后辈子孙引以为无上荣光、无比自豪。
  二是历史的沉重感。气势雄伟、布局严谨的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从十五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明清两朝先后有24位皇帝,都把自己封闭在这层层高墙和重重宫门之内。整个500年间,整个中国也像这座宫殿一样被封建的枷锁紧紧地禁锢起来,一步一步拉开了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距离
  而这个落后的起点正是始于明朝。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朝,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中间经历16帝历276年。出身贫苦农民的朱元璋,亲眼见到吏制腐败给人民先造成的痛苦,吸取了元朝败亡的教训,称帝以后,严惩贪官,推行了一系列缓和矛盾,加强集权统治的政策,确立了明王朝的根基。朱允炆即位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重用文臣,对洪武时期的政治实行改革,着手进行削藩。但是由于心慈手软,优柔寡断,在“靖难之变”中被叔叔朱棣取了皇位。朱棣夺位后,最初也以南京为国都,但心里早有迁都北京的想法。北京是朱棣的封地,他深知该地地形之固、关隘之险、人才之聚、经济之富。北京作为中原门户,向北以群山为屏障,控制大漠,兼顾东北,向南可襟带全国,统领中原;加上朱棣经营多年,根基稳固,城墙高筑,军饷粮草充足,是十分理想的建都之地。朱棣经过充分准备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历史上被称为“马上天子”,他因武功而立威,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六下江南,南征安南,五入漠北,编修《四库全书》,派郑和六下西洋,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帝王。永乐皇帝朱棣65岁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明仁宗爱民如子,平反冤狱,选贤任能,减免赋税,崇尚儒学,褒奖忠孝,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但是朱高炽只当了八个月皇帝就去世了。此后的明宣宗朱瞻基(被老百姓称为“蟋蟀天子”)、明英宗朱祁镇(被称为“玩童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被称为糊涂皇帝),都是一些平庸无能之辈,除了搞争夺皇位的闹剧外,没有把心思用在治国理政上来。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荒唐。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十六年,终日醉心淫乐,政治黑暗,奸党横行,忠良正直之士驱逐殆尽,社会矛盾突出,反叛四起。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不住在宫中,一门心思炼丹,朝政把持在阉党手中,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明隆庆皇帝穆宗朱载垕在位的6年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当政初年,虽实行了一些较为开明的政策和改革,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迨于政事,朝夕宴饮,导致国库空虚,边关危机,东北方的后金趁机崛起。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每日沉于酒色,登基仅一月,就被人毒死。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不理朝政,除纵情玩乐外,热衷于干木工活,致使朝政更加紊乱。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后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朝政略有改观,但因积弊深重,矛盾重重,加之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作战中屡战屡败,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结束了明王朝的历史。综观有明一朝,没有几个有建树的皇帝。到了明中叶以后,整个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况。对明朝的历史评价,很多人都是持批评的态度。鲁迅先生说:“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柏杨先生认为“汉民族最后一个政权明朝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蠢材政权。”小说家金庸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而正是这个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了迅猛发展。
  满族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都大肆屠杀汉人,疏远和怀疑汉官。入关定都北京之后,仿照明朝的法律、制度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系。到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朝,虽出现了康雍乾盛世,结束了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争造成的混乱局面,经济复苏,人口增长,国库充实,国力有所增强。但是在乾隆后期,已然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嘉庆朝开始走下坡路,到后来越发不可收拾,况且清朝从乾隆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闭保守,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在列强的尖船利炮之下,丢盔弃甲,陷入割地赔款的不堪之地。从咸丰皇帝开始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步。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故宫的建筑和文物,很好地还原了明清两代帝王的生活,也是一部很好的反面教材。我们要以此为镜,牢记历史的教训,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万众一心,同心同德,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实现国富民强的梦想不断地发奋图强,永远也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写于2014年11月3日)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50%
待提高
(1)
5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遗憾玉皇顶

    回程路上思忖着未登玉皇顶的遗憾,竟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雕像。残缺的断臂更能诱发人们...

  • 游上甘棠

    五一长假,我与好友蒋华一行六人游了江永兰溪勾蓝瑶寨后,吃过中饭,驱车来到江永上甘...

  •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不知不觉,在锡林浩特生活已近十年。每年夏天或者回老家,或者出...

  • 风雨荆山桥

    “一代帝王乡,千古飞龙地”,故乡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许多文人墨客颇费诗章,...

  •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国庆佳节的2日、3日,应我相邀,老家兄弟姐妹...

  • 局长请客

    小小的县城都知道,都港县税务局的刘局长最喜欢请客,而且每一次都是自己掏钱买菜、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