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逝去的童趣(上) 即将被忘记的田间乐趣

逝去的童趣(上) 即将被忘记的田间乐趣

时间:2012-12-18 07:23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三人禾点击:
        

  在很多农村人还没开始进城打工前,他们主要劳作的地方,就是农村那广阔的田野,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庄稼地。大人们在田地里忙着农活,而那些孩子们,就在田间地头寻找着自己的乐趣,捉青蛙、逮蚂蚱、抓爬喳、粘知了、燎麦穗……
  
  在农村,冬季是农人最清闲的一段时光。过了冬季,春天和煦的风吹得田间的麦苗开始泛青,地里的小动物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过了谷雨在麦苗长得差不多一筷子那么高时,小孩子们就开始下麦田里捉老聒虫了。
  
  这老聒虫,是小虫子的一种,花生粒那么般大小,褐色,生活在浅层的松软泥土里,喜欢在天刚黑时出现。一到晚上,我们小孩子就提一个带盖的大瓶子,去麦田或果园里抓老聒虫了。这些老聒虫从土里钻出来,“嗡嗡”地到处飞,直到找到自己的同伴,然后聚集在一起。孩子们都是侧耳听声音,哪里“嗡嗡”声音大(我想,这聒燥人的“嗡嗡”声也是这种虫子叫这个名字的原因吧),就跑到哪里,一抓一大把,都一个一个塞进瓶子里。晚饭后,这些虫子就会消失在土壤里,孩子们就开始比谁抓到的多,谁抓的少了。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就又早早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头天晚上抓到的老聒虫,跑到外面院子里的空地上,把老聒虫悉数倒在地上,喊来已经在觅食的鸡。看着哄抢啄食的鸡们,孩子们开心地笑了。这半个多月的每个晚上,孩子们都会抓上大半瓶子老聒虫,把鸡养得肥肥的,多下了鸡蛋多卖钱,这样,许过诺的母亲大人们才会给那些孩子们买上一样孩子们盼望已久的东西了。
  
  麦子在颗料已饱满但还未变硬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馋着要吃“燎麦穗”了。那个时候,家长就去自家的地里,找一片长势好的比较浓密的麦地,把麦穗用手一棵一棵地掐下来,每棵麦穗下面留一个长长的麦秆,然后把几十棵掐好的麦穗用麦秆缠在一起,做成一束。回到家里,在做饭时放在锅灶进柴禾的锅口上面,让从锅灶里冒出的烟火熏燎,等麦穗上面的麦芒基本都烧焦烧没了的时候,麦穗里面的麦仁差不多就熟了。再由母亲大人们把燎好的麦穗放在簸箕里,用手反复揉搓,直到把麦穗里面的麦仁都弄掉,然后再用簸箕把里面掺杂的麦皮簸出去,光剩下香软的麦仁。这个时候,孩子们就急不可耐地抓起来就往嘴里抩,那既香软又筋道的味道至今仍让人念念不能忘怀。
  
  “麦子成熟季,爬喳大出时”。小麦即将成熟时,是大人们的希望收获期,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期,这个时候,“爬喳”(我们那个地方这样叫,就音译出来了,也就是我们城市里饭店经常卖的“地龙”,蝉、知了的前身)要出来了,这个爬喳,可是孩子们的最爱。
  
  爬喳生长在土里,尤其树下、河岸的泥土里尤多,通体呈现土褐色,分别有两只前爪和两只后爪,爪上有些许小刺,利于抓爬树枝,两只眼睛是假的,辨别不了方向,肉可食。爬喳在土里长成后,就会用两只前爪自下而上慢慢地抓土、掏土,几天后就会露出头,一般在傍晚时就悄悄地爬出来,直至爬到树上,在某一处停歇。
  
  那个时候,一到下午,孩子们就开始出来抓爬喳了。他们一般右手提一个小铲,左手提一个小瓷缸,挨家挨户、墙角树下,仔细地搜寻爬喳的踪迹。傍晚前夕,爬喳都会用前爪抓破最后一层薄土,等待时机出来。小孩子们弓着身子,低着脑袋,两只眼睛一刻不眨地瞅着地面,发现一个针眼般的小孔,就用手捅一下,小孔“忽”地随手指变大了,小洞里面就会有一只开始往下缩的爬喳了。这个时候,小孩子开始大喊了,“我又抓到一个。”其他孩子就“忽拉”围了过来,用羡慕的眼光看着那只爬喳抓着孩子的手指被从小洞里吊出来,这个时候,抓到爬喳的小孩子甭提多神气了。
  
  如果是雨天,小孩子们更是活跃的厉害。下个不停的雨水把大地表面的泥土都打得湿湿的、软软的,那些藏在泥土里即将抓破洞口的爬喳,就会随着小洞最上面一层泥土的松软流失而露出头来。这个时候,如果雨水稍一停或变小,孩子们就跑出去抓爬喳了。
  
  天色暗下来以后,孩子们就会拿着手电筒出来。这个时候不用再去地面挖洞了,爬喳都已经爬出洞外了。这个时候用手电筒往地上或树干上一照,就会发现有的爬喳正在往树边爬,有的已经爬上了树干。这个时候抓它们,已经轻而易举了。
  
  一个晚上下来,小孩子们都能抓上十几只,回到家里,大人们就会用盐淹上,用小碗盖在灶台上。第二天上午,母亲大人们就会把这些爬喳清洗干净,用一些清油在锅里炸一下,咸香酥脆。小孩子拿在手里,高兴得连皮带肉一起下肚。
  
  闹着闹着就到麦收的季节了。麦收的时间很短,大人们忙不过来,就要小孩子们去地里帮忙了。小孩子们到了地里,帮不了大忙,可以帮着捡麦穗、扎麦捆、扶车把,但是孩子们的关注点不在这里,他们时刻关注着那些因没有麦杆遮挡而到处乱蹦的蚂蚱们。
  
  大人们在前面割着麦,小孩子们在后面干完活后,就开始逮蚂蚱了。麦杆放倒后,那些蚂蚱就没有了藏身之处,又受到干活人的惊吓,到处乱窜。小孩子们就在后面追打,看准了后,把手掌卷起来,朝着蚂蚱一下子捂下去,逮住一只就用麦杆把蚂蚱串起来。蚂蚱很多种类,在地里乱蹦的有很粗很大的灰色大头蚂,有又细又长的“扁担”(估计是依据它的样子起的名),我们小孩子主要就逮这两种。经过一阵子的努力,麦杆上已串了一大串的蚂蚱,等到中午吃饭时,孩子们就会到地头找个安全的地方,点上一堆火,把成串的蚂蚱放入火堆里,烧成焦黄焦黄的美食。那被火烧得发黄发焦的蚂蚱肉,是我们那时孩子们垂涎欲滴的美味。
  
  麦子收割期间,家家户户都在忙,小孩子们则在地里帮些小忙,有的看守瓜田,有的去菜园里摘菜,有的看护弟妹。但这个时候,小孩子们的耳朵里却全是那令大人们烦躁而小孩子们兴奋的“知了知了”的叫声。
  
  知了是“爬喳”蜕了皮的产物,用爪子抓住树趴在树上,有两只翅膀,但基本都不飞,而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停地叫,天越热,它叫得越厉害,叫声令人心烦意乱、情绪烦燥,但是小孩子们却很喜爱这个东西。这个时候,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去河边折几根细长细长的芦苇,剥去叶子,把上面还未长出苇毛的细长尾巴留住,把尾巴挽一个小圈,打上一个活扣,瞅准一个树上的知了,就慢慢地把芦苇秆贴过去,把活扣套在正在叫的知了身上,然后猛地往下一拉苇秆,活扣一下子就束住了知了。还有的孩子不用活扣,而是在苇秆上面涂些粘胶,用粘胶把知了粘住,我们那叫“粘马知了”。
  
  会叫的知了已经老了,不能再吃了,小孩子们就把捉到的知了的翅膀折断,把多只知了放在一起,让它们一起狂叫,如果哪一只停了,小孩子们就会用手按一下知了肚子的“镜子”,知了又马上叫起来。尽管这种叫声很让人抓狂,但在那时候,我们小孩子听起来,好象是美妙的一首乐曲,让人百听不厌。
  
  收完麦子,就开始进入秋季庄稼的忙活期了。这段时间已不是太忙,小孩子们又得到了解放。秋季的雨水开始多起来,小河里的水开始暴涨,涌出的河水不停地冲进河两岸的庄稼地,河水退去后,留在庄稼地里不仅仅有那厚厚的肥沃的土地,还有那“呱呱”乱叫的青蛙们。
  
  一到晚上,三五成群的孩子就拿着手电、竹签、麻袋奔到刚刚退去河水的田地里。这个时间,晚上的天气已有些微凉,但田地里的孩子们却依然兴奋无比,他们不停地挪动着踩在於泥里的双脚,手电的强光到处乱照。在手电光束的照耀下,刚才还“呱呱”乱叫的青蛙瞬间就不动声响了。一个人打灯,另一个人举起竹签,对着不动的青蛙,“刷”地一下扎下去,不偏不倚,正中青蛙,第三人则麻利地拿起准备好的剪刀,“咔嚓”一声,就把青蛙的两条后腿给剪掉了。不到一会,麻袋里就会装到不少的青蛙后腿。
  
  那个时候,青蛙多得成了祸害,田地里,河湾处,青蛙们成群结队,乱蹦乱窜,象我们捉上几只,是不会影响它们的繁衍的。回到家里,洗净青蛙后腿,拌上面粉,在油锅里一炸,就是那时的美味佳肴,更是那是的野味一绝。
  
  那个时候,田地是小孩子们玩耍的天地,也是小孩子们的乐趣所在,那时候的乐趣那么多,但现在却很少再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那些田间地头的快乐再也提不起劲头,对饭店餐桌上的那些“地龙”、“田鸡”等菜肴,更没有一丝的胃口,有时候却觉得恶心,令人难以下咽。我想,这记忆中的田间趣事是不是再也回不来了呢?(三人禾)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