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城市老人二题

城市老人二题

散文
时间:2013-06-03 12:58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翟德泽点击:
        

  免费
 
  在某市儿子家小住期间,我和老伴耐不住单元楼房的寂寞,几乎天天都要到大街上闲逛,或者坐上公交车漫无目标的游览市容,看到那里人多热闹就在那里下车。或站在街边看一看红男绿女的熙来攘往,或进饭店品尝一下风味小吃,或进商厦浏览一番琳琅满目的商品。有趣的是,还经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免费服务所围堵。
  
  譬如,你刚一进药店,就有人把你请到免费义诊的大夫桌前,望闻问切,给你号号脉,或在你手腕上放个听诊器大小的东西,不一会,一个小盒子里就会刺刺拉拉吐出一张打印的小票,上面印一些让你看不懂的符号。大夫告诉你,缺这缺那,这高那高,要赶快用这药那药,不治将如何如何。正犹豫间,司药员就会把你领到药架前介绍这药那药,疗效如何如何,“老人家,买两盒试试吧,钱就是伺候人的。小沈阳说,人死了,钱没花完,多遗憾啊。”架不住人家三劝两说,你就把手伸进了钱袋。又譬如,你正在街边漫步,忽然就有姑娘迎上来“大叔阿姨”的叫着,把你领到这免费保健部,那免费理疗处。老伴视力不太好,先后被请进三家理疗店。有免费贴眼复明纸巾的,有免费让你戴眼罩按摩仪的。街面上免费中药泡脚的就有好几家。那泡脚盆大同小异,一摁开关,灯亮水热,药水浸泡,“红外线”照射。都是免费试用,短则一周,长则半月二十天。要求登记手机号,试用期间,必须坚持天天到,不得中断。有一家晚霞红保健部,规模比较大,有五台按摩床,三台脚底按摩机,八个中药泡脚木桶,免费试用一个月。每天都有二三十个老头老婆儿轮番试用。服务员多是些姑娘小伙儿,他们言语温柔,嘘寒问暖,为你倒泡脚水,拿拖鞋,把老人们伺候的心暖意融。躺在按摩床上,开关一摁,滚珠上下左右像一只温柔的小手在身上轻轻捶揉,让你舒服的昏昏欲睡。临走时,服务员还发给你一颗黄豆般大小的绿珠子,嘱咐你,攒一个月,就可以串一个玲珑俏皮的手镯。这样的免费服务,让我和老伴像赶场子一样,才下按摩床,又去理疗店;贴罢眼复明,又去泡药盆。免费,免费,真是享不完的城市文明啊!
  
  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免费试用不了几天,服务员就会亲切地询问:“叔叔阿姨,感觉怎么样啊?”怎么样?没怎么样啊,就是舒服呗。但嘴里不能这么说,人家那么热情,不能扫人家兴啊,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嘛,只能说:“感觉挺好,不错。”人家接着就说:“买一个吧,给你打折,才几百块钱,放家里用着方便,保修包换。”你半推半就答:“要不我回家和孩子商量商量?”。下次去人家就问:“商量好了吗?”你觉得盛情难却,或者只好买一个,或者不买,也不好意思再去了。那按摩床价值上万,你说买不起,人家说:“没关系,那就买点保健品吧。”品种繁多的保健品都是治“三高”的,治腰酸腿疼的。先是体验价,后是会员价,一小瓶几十块钱,买不买啊?冲着人家那笑脸,那热情,那倒泡脚水、拿拖鞋的贴心服务,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管不管用,得买两瓶啊。
  
  正当我和老伴商量买不买中药泡脚盆的时候,太原电视台播了一期节目,曝光城市老年保健市场的乱象,我两立即打消了购买保健品的念头,改为一日游,早出晚归,先后去了榆次老城、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迎泽公园、晋祠等景区,旅游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人打我们的手机,不是这保健部,就是那按摩店,问我们怎么不来了啊?后天有专家讲座,别耽误了啊。此后在北京旅游期间,免费泡脚店的服务员打我的手机,我说在八达岭长城啊,服务员说:“老先生,你要讲诚信啊,回来后赶快来!”直到我回到乡下,还有电话催,我说:“对不起,我已经回到乡下老家了。”电话里听见服务员对她的同事说:“这老两口,骗子!”“啪”扣了电话。
  
  有人调侃说,上了年纪的人,“贪财怕死不瞌睡”。想想,哑然失笑,这话也有点道理。上了年纪的人,睡眠少了,这病那病都露头了,来日无多,谁不怕阎王点名啊!有的是闲工夫,也有几个闲钱,城里的保健部自然应运而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伪冒假劣,不找你找谁啊?老兄弟们,老姐妹们,悠着点儿!
  

  地书
  
  去年春天,我和老伴在某市小儿子家住了一段时间。儿子家对面的小巷尽头便是广场。每天早晨,我俩便到广场上转转看看。广场被东西一条街道分成南北两块场地。南面场地有好几百人做健身操。在雄浑悦耳的音乐节拍声中,随着队前教练的哨声和旗语,男男女女,抬手动脚,转腰踢腿,整齐划一,既像体操,又像舞蹈,动作娴熟而优美。北面场地比较大,似乎是自由活动场地。有舞剑的,有打太极拳的,有跳绳或踢毽子的,有绕花坛走步的。东北角是工人俱乐部,有业余晋剧乐队伴奏,票友们轮番登台清唱。台下戏迷或站或坐,时不时叫一声好,鼓一阵掌。我和老伴久居乡下,操不会做,戏没听惯,{我们那里是蒲剧之乡}。老伴喜欢绕花坛走步,我则喜欢看广场中央十几位老者写地书。
  
  那些老者左手拄一手杖,手杖中间绑一个大敞口的塑料瓶,瓶里装着清水,右手持一支地书笔,笔头用海绵制成,很像一朵含苞未放的荷花,笔杆有一米左右,蘸着水在地板上写字。那地板砖也有二尺见方。十几位老者分散开来,专注地各书其字,或楷书,或行书,或草书,内容多为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毛主席诗词或联句。第一次见到在地板上用地书笔写字,让我感到格外新鲜。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身材魁梧,面如重枣,寿眉如蚕,白须拂及领口,左手拄杖,杖上水瓶如倒挂葫芦,右手抓笔,前伸如探路状,胸微倾,腰少屈,左腿蹬,右腿弓,一个方砖上写一个楷体大字,点横竖撇折捺弯钩,一笔一划,一招一式,稳重大气。写一字,退一步,再蘸水,再写一字。一句“钟山风雨起苍黄”写完,趋前于“钟”字左侧齐头再后退着写“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句,一首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七律诗写完,老者方停下笔来,挺直腰身,舒一口气,拄杖小憩,看上去平添了几分道骨仙气。先写之字,依次风干,但笔痕犹显,观者无不颔首称赞。另有一六十来岁老者,身材瘦小干练,善写草书,取半蹲姿势,笔势飞舞,忽大忽小,豪放飘逸,气韵纵横,如歌如舞,十分传神,令围观者眼花缭乱。书者怕观者不识其字,多写些妇孺皆知的唐诗名句,譬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类。应围观者要求,草书者狂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真如激流奔涌,灵动飘逸,酣畅淋漓,让人慨叹不已!分散在广场的地书者,多是些阅历丰富、文化修养较好、有一定书写功夫的离退休老同志。围观者多是一些书法爱好者,又多是熟人。一人写罢,便递笔给同仁露两手。他们一般在早上或半下午聚在广场书写,到时我便赶去欣赏。有一老者见我经常围观,便拱手相让,请我一试。我直摇手,说“不会,不会”。我虽是书法爱好者,只是村级水平,,岂敢班门弄斧,当众献丑?!虽心向往之,始终没勇气一试身手。心想,这些地书者应该散居在广场周围,小小一隅,便有这么多写家,整个榆次市区该有多少书法高手呢?!
  
  观赏归来,浮想联翩。地书之法,不知何人首创,真乃一绝。地书对书写者和欣赏者都是一种艺术享受。书写者躬身挪步,眼到手到,无异全身运动,几行书写下来,腿脚、腰胯、脊椎、手腕都得到了锻炼,不亚于健身体操。医学认为,腰部是人体运动和发力的中枢,而地书时的轻微弯腰动作,重点锻炼的正是腰胯。与此同时,脑想、眼观、手动、腕悬、步移、腿挪,协调配合,既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既经济实惠,又无碳环保。围观者既欣赏了书法艺术,又丰富了文化知识。相得益彰,弘扬国粹。而以地当纸,以水代墨,洋洋洒洒,随心所欲,书其情,写其意,书写之乐,此乐何极!
  
  小桥流水之旁,绿荫如盖树下,开阔广场之中,如画公园之内,倘有地书者挥洒自如地书写,该多有生活情趣、文化品位。和煦的微风虽然很快就将地书之字吹干了,但书写者对生活的热情却永驻心田。字已无痕随风去,此情绵绵无绝期。
  
  巧哉,地书!壮哉,地书!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qiaotouyvgong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9-05 11:09 最后登录:2014-07-21 09:07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