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地震来了

地震来了

时间:2014-04-19 11:40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三水点击:
        

  再有一月又要拉响刺耳的警报纪念汶川地震了,记忆往事、追忆逝者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其实在四十多年的人生记忆中,还有一段记忆是无法磨灭的,那是周边人都谈论、大队广播一直在广播、队长一直在叫喊的“地震来了”,人人躲避地震的特殊时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故乡的人们在抵抗饥饿、恢复生产的时候又经历了躲避地震的特殊时期。启蒙的自然地理知识,使自然具有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个不能预知未来的事物似乎会随时发出巨大、可怕的声音。公社的喇叭每天都在重复着小心地震,队长破着嗓子叫喊村民做好地震来了的思想准备;晚上睡在安全的地方,大人们互相提醒着放哨警戒,小孩眨巴着紧张的眼睛透过架起来的床单缝隙看着深邃的天空。即使那样郑重其事的提醒和大人们的警告,也没有使孩子们安静下来。刚开始宣传和喊叫的紧张害怕,随着时间的流失,已经使孩子们渐渐麻木了地震随时来了的恐惧!因担心房屋倒塌,村民们在村干部的指导下利用自家宽敞的门前屋后,用木棒和破旧的床单搭建了摇摇晃晃的小帐篷,地面铺上厚厚的麦草、有条件的就铺上狗皮褥子,一个简单却舒服的小屋、一个躲避自然灾害别有情趣的小屋、一个给孩子们带来惊慌和快乐的小屋,就这样悄悄的立在了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黄昏,残阳将要西下。盛夏的余热和着轻柔的风,轻轻的刮过燥热的大地,拂动了村子里孩子们不安的心。这时候,熟悉的叫喊声已经响起“地震来了”随着这声喊叫,已经攒足劲就等着这声喊叫的的孩子,立刻不约而同的去麦场“打仗”。十亩左右大小的麦场,堆着去年碾过的麦草,在这十几垛胖胖的麦草堆间,在大人们吆喝入睡的有限时间里,孩子们会通过简单的猜拳或拉帮结派迅速分配成两个队伍。拉开自认为安全的距离,土坷垃是武器,开战后的计谋运用、激烈程度,都不亚于现在流行的一些仿真战斗游戏,而且其快乐和幸福程度不是现在游戏可比拟的。打中对方得意的笑声、被打中的惨叫声、互相的招呼声响彻了整个村落。不明就里的外乡人,一定会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时间过得很快,余阳的最后一丝光亮,在爸妈的呼叫中没了踪迹,天渐渐的越来越黑,孩子们一个个慢慢散去。
  
  土头土脸的孩子回到家里,父母会安排一家人怎么休息,可即使这样或那样的安排,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可以嬉戏的理由。为了及时知晓地震来了,村里教大家充分利用家里的东西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来提醒自己:把玻璃瓶,或是暖瓶等易碎的东西放在高处,一旦有震动就会有碎裂的响声。这样断断续续的预防地震过了好几年,有感觉的地震也确实有过几次,即使是很轻微的。长大后才知道,因为国家监测地区那几年会有地震发生,政府组织人们积极预防地震;宁夏在地震带,相比其他省份地震的几率较大,1920年宁夏海原就发生过一次8.5级的大地震,死伤20多万人,想想那时的预防简单却真的很重要。很多年来,都会忆起那段贫穷、简单、人性十足的岁月!即使简单的避震安排,都是那样的透彻。现今社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组织人们来次这样的模仿,这也是很暖人心的呀!
  
  已经彻头彻尾信息化的社会,是不是也要大呼几次“地震来了”!茫然的四顾,希望周边有很多双可以同握的手!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