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野 炊

野 炊

时间:2021-03-11 10:10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樵夫点击:
        

散文/随笔

李朝元




野    炊




小时候挨祖父的咔啦棍打,最厉害的时候曾经离家出走,可只在外边躲了一中午便被家人找了回去。当时曾想,离家出走是躲开祖父严厉管教的好办法,但是如果几天不回家吃什么呢?总不能饿肚子吧!这个时候就想起野炊。


野炊是文化的、标准的说法。小时候我们叫它打红薯窑,煨玉米,装鸟。这是三种野外生存的技巧,也是我们儿时时常玩耍的“游戏”。


先说打红薯窑。


故乡多为红土地,土质呈粘性,因喀斯特地质的山地保不住水肥,比较适合种植红薯和玉米。秋收的时候,各生产队收红薯,收过的红薯地里或者是粗心,或者是红薯被翻起的泥浪掩盖,或者主人嫌红薯小等诸种原因,落在秋收过的耕地里。这正是我们孩子“打红薯窑”的最佳时机。


我们“打红薯窑”分两种行为。一种是到地里干活,肚子饿了附近找块收割过的红薯地打起窑来裹腹充饥。另一种是约好伙伴特地去打红薯窑。后一种居多。它是儿时最好玩的野炊之一。


“打窑”这种野炊的方式是选一处地头,找来大小不一的土坷拉,下边放置大的,上边放置小的,垒成空心的宝塔状。如果窑越大,下边的土坷拉就越大。“宝塔”的底部开个口。窑垒砌完成,找来极具油性的干枯杉树枝点燃,再用地里捡来的玉米蔸或者附近干树枝烧,将窑烧得通红通红的,然后用树枝将“宝塔”顶部捅破,把捡来的红薯一个个丢进去,举起随身的镰刀将“宝塔”捣碎。越碎越好。然后在四周玩,抓树上的牛角虫决斗;或者爬到附近的树上掏鸟窝;或者下到路边的河沟里玩水。大约个把小时回来翻出热乎乎的红薯,便可以美餐一顿。


红薯被烧红的土坷拉埋在里边,不透气,水分不流失;烧红的土坷拉温度均匀,捣碎后呈粉状将红薯紧紧裹住,红薯受热均匀,即透熟又没被烧糊,美味无比。几天前我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了一个日本产的“甜香米饭”电饭锅,我观察了一下,发现金属锅体特别厚,煮饭时用“中温”,时间特别长。分析后得出结论:锅体厚是为了温度均匀;“中温”是为了缓慢加热,时间长是为了获得三个维度最小的“温度梯度”。一千多元的高档饭锅竟然和我故乡古老的“打窑”野炊技艺同出一辙。我应该为故乡先民的智慧点个赞。


点赞的不光是打窑的野炊方法,还有就地取材,垒砌“宝塔”的技术。粘性的土坷拉烧不散,这是一;砌成一个穹顶这是二;捅出“宝塔”顶部的洞是其三;土坷拉烧到何种程度是其四。刚开始我们没有掌握“桶洞”的方法,一不小心将整个“宝塔”捅塌,前功尽弃。窑烧过头也会自己散塌,烧不透则红薯半生半熟。美味尽失。


我没有算过我跟大孩子们学成这门“手艺”用了多长时间,但是,我学“装鸟”的“技艺”用时最少,值得我骄傲一番。


如果说“打窑”吃的是素食,“装鸟”吃的就是荤食。一荤一素,营养搭配虽然不是孩提时代的有意为之,却是我们疯玩时的自然选择。


找来五个方砖,四块围成圈,中间留有一个“坑”,找来两根竹签或者小木棍,再到四周捉来虫子,穿在竹签一头,另一头放在砖坑上,再用另一根竹签的一头压住它,这根竹签的另一头支起第五块方砖。飞鸟过来,见虫子便叨。竹签移动,被支起的那块方砖塌下来砸到鸟,鸟儿非死即伤,然后取来,褪毛剖肚,火烤至冒油,或者焦皮。饿的时候一口一只,大的两口一只。不饿的时候就到附近的辣椒地里偷得一两个辣椒慢慢品尝。烤辣味鸟肉比之天上的鹅肉没有多少差别!


同学最羡慕我的“装鸟”技术。几乎都是我先装到,然后才是他们。如果只装得一只鸟必然是我。可他们从不向我请教,只是看我的操作手法。一会说我抓的虫子大;一会说我抓的虫子鸟爱吃;一会说我用的砖头大,鸟一叨,落下来快。不请教我我也不教他们。其实最大的秘密是两根互相作用的竹签以及它们的杠杆作用。起支撑作用的竹签一定要尽量小的压住那根串有虫子的竹签,只要鸟儿轻轻一叨就会塌下来。伙伴们都压得过多,用手碰都塌不了,何况小鸟轻轻的小嘴,当然塌不下来。


我们装鸟装得最多的地方是大沟、奔沟边的竹林,还有就是底下街西闸门外消水窟窿边上的竹林。那里离村庄近,容易找到砖头。如果去往远一点的荒郊野外,或者在山里玩,看见很多鸟,便临时起意装鸟。这个时候砖头不好找,伙伴们都无计可施,我只要搉根粗一点的树枝,在地下挖个方形的坑,再找来阔大的树叶,然后像造草房那样,支起四根立柱,立柱上横竖放置树枝,上面覆盖阔大的树叶,树叶上边再撒上土,然后方法照旧。出乎我们的意料,装得的小鸟大部分都没有受伤,好看的鸟我们舍不得烤肉吃,栓上一根细绳,让它在我们的控制下飞呀飞的。好玩极了。


一素一荤吃过,就去煨玉米。煨玉米大多提心吊胆。因为秋收后的玉米不像红薯那样,主人收过后很少有落下的。所以想吃野炊的煨玉米只是偶而捡到才可以玩得一回,大多的煨玉米都是到地里偷。偷出玉米拿到远点的河沟里升火煨制。煨就是用明火烤。一根棍子插进玉米屁股,放在火上一边烤一边转,等到玉米颗粒表面烤出爆裂的口子,便是最佳口味。


煨玉米也是我们儿时最爱吃也是最常吃的零食。


“给点来。给点来。”是我们讨要玉米用得最多的词汇。


一个同学在路上,或是在学校,手里掰着煨制好的玉米粒,一边走一边吃。只要是好伙伴,好同学,都会伸过手去说“给点来。给点来。”大方的伙伴或搉一半,小器的伙伴或掰数粒,一起吃,一起玩。在我的认知里“给点来”就是故乡的一方民俗。不知道起于何时?起于何人?反正自小到大,满大街主要是小孩都持有这种“嗜好”。我在一部小说中曾经把它演义成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说的是:一个莫姓阿公领着孙女沿街要饭,不断地说“给点来。给点来。”,经过地主家门口时被放狗咬伤。本来旱灾,艰难度日的善良村民将仅有的两碗糕糕扬让给祖孙两人吃。吃过,一阵雨点飘来,村民家的米缸叮叮响,过去看时,米缸里盛满白花花的大米,再转头,祖孙俩已变成两朵云彩飘进云层。这年的旱灾也因阿公唤下的喜雨而获丰收。最后,阿公则变成故乡那处永不干涸的泉水,汩汩流淌,浇灌农田,润泽生命。而孙女则变成腾云驾雾白发飘飘的仙女,她将仙发垂挂在对门山崖,成为壮观的瀑布。自此故乡永不旱灾,那处瀑布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霞光万丈的时候村民还隐隐约约看到仙女沐浴的奇观。


煨玉米主要靠“偷”,但从来没有被抓获。可打窑仅仅偷过一次即被抓了现行。


那次我们几个小伙伴本没有打窑的打算,就是上坡地去玩。坡地那里有我们生产队的牛棚,看管牛棚的老汉放牛去了。牛棚有两间屋里堆满了翻盖牛棚用的茅草,另一间是老汉居住的屋子。居住的屋子和堆草的屋子在主梁上边是相通的。我们就在那里捉迷藏玩。一会躲在茅草堆里,一会越过主梁躲进老汉的屋里。玩着玩着,一个小伙伴喊“这里有红薯!”我们过去把红薯翻出来。呵,都是大小均匀,没有破损的红薯。红薯藏在茅草下的红薯窖里。不知谁的提议,我们从窖里把一个个上好的红薯搬出来,脆嘣嘣的生吃了几个,余下几个我们拿到屋后的地里打窑。打窑很顺利,将香喷喷的红薯从打窑的热土里翻出来,正吃得高兴,生产队会计路过,过去看了我们一眼,此时我们仍然没有犯下大错的意识,只是忐忑不安,毕竟这是窖里拿出来的红薯。会计看了看没说话,转身去打开堆茅草的屋子。转身出来就喊:“你们死了,敢偷队里的红薯种!”我们撒腿便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会计告到家里,然后告到学校。


这次我们真的是“死了!”


“死了”是故乡的口头语,意思是犯错了、倒霉了、挨家长打了、挨批评处分了等等。


我的“死了”是挨祖父的一顿咔啦棍打。我们共同的“死了”是挨校长集会上的一顿批评。


离开故乡来到北方,打窑没有了,煨玉米少之又少,烤红薯却常见于街头、市场。现在的红薯经过品种改良虽然味道很好,但烤糊或者夹生时有发生,和故乡打窑的红薯透香、均匀、保有水分、不糊不夹生比起来,有天壤之别。


那天妻子买回几个玉米准备煮着吃,我突发奇想,何不如煨它一个尝尝当年的味道。便打开燃气,用一根筷子扎进玉米屁股。不一会玉米煨熟,却看不到爆裂的米粒,放进嘴里。怎么?没有那种咀爵之后嘣脆的感觉。回过头一想,故乡的煨玉米用的都是老玉米,水分少,所以才有爆裂的米粒。北方煮着吃的玉米都是嫩玉米,越嫩越好,所以就无法爆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生活的概括,浩荡延流。一方人有一方美食的烹制方法,这是习俗,亦浩荡延流。违背了煨制的技巧就得不到想要的滋味。这是我煨玉米的教训。


漫漫人生,生活的教训何止于此!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樵夫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9-02-23 08:02 最后登录:2022-07-17 16:07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