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游记散文 > 漫步石瑞古迹间

漫步石瑞古迹间

散文
时间:2015-02-09 15:08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江南魏子点击:
        
  作者:魏龙元
  
  作为“美丽村庄”候选村庄,石瑞村位于东安大庙口镇紫皇公路旁,全村由好几个自然村落组成。镇村干部在介绍此村的特色时,特别强调其它村庄所没有的历史古迹,以显示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古迹包括瑞牛塘、石乳寺、石乳岩、邓禹墓、火烧桥、邓公庙、邓家祠堂等,其中火烧桥、邓公庙、邓家祠堂三大古迹虽经岁月风雨的洗刷,或缺胳膊少腿,或杂草丛生,但现仍保存相对完整,仍在不程度的发挥各自的作用。
  
  初秋的下午,我们漫步在石瑞村众多古迹景点间,阳光是那么柔和,照在身上,暖暖的,有种懒懒的欲望,清风是那么轻盈,拂过我们的脸庞,如情窦初开少女双手的抚摸,很舒服,很美妙,我们的心情阳光一样,明媚,像和风一般清爽。
  
  我们首先来到石瑞自然村北面寻找石乳寺和石乳岩遗址,按现在的行政村划分,石乳寺和石乳岩所在地属于南溪村,这里,我之所以将其归集于石瑞村,因历史上某个时期,它曾是石瑞村古迹的一部分。越过宽阔的公路,翻过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丘,我们来到了一个宽敞的溶洞前。听村中老人说,这个洞就是传说中的石乳岩洞,洞内宽约10米,长约100米,洞内“钟乳尤佳,唐时采以充贡,柳子厚所谓零陵乳穴者也,宗氏以垂溜如乳”,宋代礼部尚书邓三凤死后葬于此。宋孝淳熙年间(1174~1189),曾在洞前建有一座寺庙,取名为石乳寺,后于毁于战火。来到洞前,我们并没看到什么石乳寺任何痕迹,哪怕一小块瓦片都没有,石乳岩洞内,也不见一根石乳,洞内显得空旷而萧条。原本,我们想深入洞内看个究竟,可因没有照设备而只好放弃遗憾没亲眼目赌所谓神秘的邓鸣阳墓。
  
  遗憾离开石乳岩,我们随村干部来到火烧桥。据县志记载,火烧桥原名“舜石桥”,始建于明朝,是一座风雨桥,横跨于穿过村庄中央的阳江之上,桥墩为石料,桥面为木头结构,
  
  清乾隆年间,风雨桥桥面及桥顶意外被大火烧毁,只剩下河中的几个石墩,所以当地百姓叫它火烧桥。风雨桥的烧毁给河两岸群众的交通带来极大不便。清嘉庆年初,东安县令曾镛为解决河两岸群众交通问题,向全县广泛募集资金,在风雨桥原址修建了现在这座五孔石拱桥。
  
  来到火烧桥上,只见桥面全由清石块铺砌而成,多年的风吹雨刷,人踩马踏,石板路面显得光滑、平整,在太阳光闪闪发光,桥上的石护拦不知何年何月被毁掉,只留下数个护栏槽口,长满杂草,从桥上往下望下去,河流水流遄急,看一眼都感觉头在发昏。桥的南端是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成熟的稻谷在清风的吹拂下,一波波的荡漾开来,稻香四溢。桥北端是村舍,或古典式的土木结构,或现代式的钢筋水泥结构,一座座,一栋栋,错落有致,新旧结合,和谐安静。屋前桥边香樟树下,人们在树下三五成群闲谈,看桥上桥下风景,听脚下河水欢歌,闻河对岸稻田飘香,显得那么悠然自得,我真羡幕村民们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我想,此时此地,如果再泡一壶清茶,一边欣赏古桥的风景,一边慢慢品茶,该是多么的惬意。
  
  “瑞牛塘”位于石瑞院子,传说此塘中有石马、石燕、石蟾等十件瑞物,村名也由此而来。可我们看到的所有瑞牛塘,只是一个普通的泥塘而已,面积不宽,水也不深,找不到一丝传说中的石之类瑞物的痕迹。正当我们怀疑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时,一位上年纪的村民告诉我们说,原来塘中十件瑞物在50年代的反四旧运动中全被敲碎填路了。真可惜,民间很多类似这样的古典文物在那段史无前列的运动中灰飞烟灭了。虽不见瑞物遗迹,但塘边的“邓公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一边听着村干部的介绍,一边抬头仰望,并慢慢向它靠近。
  
  “邓公庙”始建何年已无从考证,但最近一次翻建却是在清末明初,它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两栋并列相连,均是青砖灰瓦,屋檐上有飞龙舞凤等造塑,檐下四周斗拱上有古瓶、花卉、蝙蝠等雕刻图案。听村民说,这个庙是为纪念邓氏先人邓禹公而建。据史料记载,
  
  邓禹系后汉时河南省新野县人,因帮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有功,被封为28宿之首,定为高密侯,明帝时拜为太傅。石瑞村邓姓祖先从河南迁徙而来,系邓禹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祖先,邓氏后人建庙供奉邓禹的塑像,祈祷邓公庇护族人人丁兴旺、发达幸福。可惜现在的邓公庙已租赁给村民做临时仓库之用。残破的雕梁画横之上,落满了灰尘,结满了蜘蛛网,旺盛的香火,鼎盛的人气,这些曾经辉煌的场面不见了。
  
  一座宇庙,其实就是一处人类精神的寄托地,一尊塑像,其实就是一处人类灵魂的告慰碑。历朝历代,为大家公认的有功之人或乐施好善之人建庙塑像,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在人们心中最纯朴最实用,这种信仰表达了人们扬善惩恶、向往安宁幸福的价傎取向,这种取向正是我们所面流失的,值得大力引导和推广。
  
  站在破旧的大庙古迹中间,我仿佛看到善良的人们在祭拜祖先时的敬畏与虔诚,我想,正是这份份敬畏与虔诚,孕育了质朴、醇厚的民风。可现在的绝大部分农村,除了那些用来赚香火钱的所谓寺庙、庵子外,能找到族人精神寄托和灵魂告白的保存完整的公庙已不多了,或者说根本没有了,有的只有遗迹,有的连遗迹也无寻踪影。邓氏家族是幸运的,至少心中的精神图腾建筑仍在。
  
  在离邓公庙不远的民居中间,还有一栋座保存相对完整的邓家公堂,也叫邓家祠堂。该祠堂系土木结构,两栋前后相连,三间五柱,前有天井及回廊,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高大的正门牌楼之上镶嵌着“敦伦第”苍劲大字(此“敦伦”指敦睦人伦),正厅悬挂着刻有“高密侯”三字的牌匾。整个祠堂总体结构宏敞,风格古朴。据说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夏日清凉无比。祠堂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历史上是宗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庭的重要聚集场所。与其它地方祠堂一样,邓家祠堂也是族人同居的活动中心。它与其它地方祠堂的不同的是,它的正门口前有一堵约2米高的石照壁,站在堂内看不到堂外任何风景,而站在堂外也看不到堂内,要想从前面进入祠堂,必须要绕过照壁,从两侧婉转而入。我们绕过照壁入堂后发现,眼前这座古老的祠堂,尽管在历经百年风雨后,早已老态龙钟,容颜殆尽,但堂前天井内长满一种不名的青草,绿油油,十分茂盛,宽敞的堂内两侧堆放着一些桌椅板凳和一些锅碗瓢盆,原来这里现已成为村民们婚丧嫁娶聚餐、集会的地方,仍然发挥着旧祠堂曾有的部分功能。
  
  从邓家祠堂参观出来,太阳即将西下。整个下午,我们随暖暖的阳光寻觅历史古迹和传说,跟清爽的和风追塑远去而久远的记忆。在返回县城的途中,我激动的心情还没平静下来,感慨万千。我想,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取向受到极大冲击,尤其是那些承载了先进村落文化理念的老建筑,见证了先进村落文化兴衰的古遗址,正在逐步消失,石瑞村邓公庙、祠堂、火烧桥等古迹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无数次天灾人祸的浩劫,仍保存相对完好,真不容易。这些古迹遗址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缅怀和追忆的触点,更给普通的石瑞村积蓄了层层厚重的文化底蕴,入选“美丽村庄”应当之无愧。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遗憾玉皇顶

    回程路上思忖着未登玉皇顶的遗憾,竟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雕像。残缺的断臂更能诱发人们...

  • 游上甘棠

    五一长假,我与好友蒋华一行六人游了江永兰溪勾蓝瑶寨后,吃过中饭,驱车来到江永上甘...

  •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不知不觉,在锡林浩特生活已近十年。每年夏天或者回老家,或者出...

  • 风雨荆山桥

    “一代帝王乡,千古飞龙地”,故乡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许多文人墨客颇费诗章,...

  •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国庆佳节的2日、3日,应我相邀,老家兄弟姐妹...

  • 局长请客

    小小的县城都知道,都港县税务局的刘局长最喜欢请客,而且每一次都是自己掏钱买菜、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