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一部文人的兴衰史—记《寻觅中华》

一部文人的兴衰史—记《寻觅中华》

散文
时间:2015-06-18 00:52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余生庆点击:
        
  一部文人的兴衰史
  —记《寻觅中华》
  我该如何讲述,你那用纸墨千行化成的山河壮阔,直击我心;我该如何瞻仰,当千年的风华如烟花般绽放,纷乱我眼。我企及聆听你哲思的回响,而你只留给我一句无奈而又鼓励的话语:去寻觅吧,然后你便将你的背影丢给了那遥远绵长、纷乱杂陈的历史,留我一人沉思。我突然想及,我这样的举动该有多么渺小,我那冲动妄图的窥视又是多么可笑。我只好退缩到一角,重新拾起早已淡望卷折的页脚,去寻觅中华文人的风骨,去吟唱古老大地的歌谣。
  对于余秋雨先生,毋须本人多言,一句“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足以概括这位作家的魅力。有人说他是一位文史哲人,探寻着中华历史的发展脉络,思考着中华文化前进的方向;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单纯的作家,只是循着内心的感受,将胸中所结化为蝇头小楷,而在我眼里,“文人”这两个字该是最好的注脚。先生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色彩和气质,先生的行走也是无数文人所标榜过的誓言,而一部《寻觅中华》,与其说写的是中华历史,倒不如说是一部中华文人的兴衰史。
  一、为文人而击缶
  黝黑的书皮,白色的繁体,面前是先生的书,却不敢翻开,只因惧怕先生沧桑的缶歌会震荡我的灵魂,亦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虽未及展开,但黑白的设计却昭示了先生或者说是在中国文化人身上最基本的命题与茅盾点,那便是入世与出世的纠结徘徊。书右边是传统的蝠纹,缀以先生印章式样的刻字,简洁却鲜明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瞻仰与尊敬,也是他文化人的身份所在。
  先生作家,更是一个文人,同历代文人一样有着复杂而多彩和情怀。他将自己视为古代文人的代言人,感同身受着文人的一切喜悦与悲凉,体味着文人的一切起伏与沉浮。他的眼里是文人的命格与责任,他认为白发的苏州是苏轼最好的归宿,无论那个城市是否记得这个诗人,但那段长远绵白的苏堤会记住这个诗人,会记住这位文人的风骨与守望。可苏轼的旅途还远未停留,苏州,见证了他入世使命的完成。而在黄州,他让我们听到了出世中的浩荡长歌。或许在先生眼里苏轼是最好的文人价值的践行者,出世的阔达豪放,入世的悲悯扶帮,这便是文人的所在所有。
  先生还是一位赞颂者,自顾自地击缶,吟唱着那被无数文人早已传透了的曲调,不管别人是否在意。或许在先生内心,他只想去唤醒我们早已丢失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尊,只想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风彩与光华,只想帮我们找回那一点点文化认同。而这段路程是缘何开始呢?我们看见的是那点半山藏书楼的灯光,羸弱却不失力量。也是从这点星火的开端,先生给了我们一幅波澜壮阔的文人史诗,也替这些文人作了一回传,谱了一首歌。一如安阳殷墟的甲骨,虽是问卜之辞,却架起一个民族文化的桥梁。而后所有的狡诈与刚勇,奸佞与正直,传说与历史,便以这小小的裂纹为开端轮番上演。
  这便是先生,一个为文人而击缶的歌者,他将半山藏书楼的经典恢弘张扬,只是因为身上那文人的同知同感。于是,我们看到了道士塔中的愤慨、西天梵音中的莽远,稷下的自豪,千古绝响的悲凉,还有那些弥留在历史间被后人拾来彰显道义礼德的规则。先生就如一个悲苦的行者,在那厚重的历史中寻找沧海一粟文人的身影,然后用自我的诠释唱出最真实的绝响,一如当年阮籍的对啸。可有人理会吗?无妨,毕竟我已经来过。
  二、寻觅文人风骨
  到底何为文人,古往今来,许多名家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影子在其中,可又把自己与他们的界限划分得那般清楚。文人们定是满腹经纶,有着决胜千里之外的胆识与智慧,相信自己终得知遇之人,但登高堂,匡正社稷。此乃无数文人的目标与志向,可一但登得高位,却又因为自己的文人自觉和自恃,放不得一点尊严,甚至不惜舍命相陪。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一个奇特的悖论,作家很荣幸地将自己称为文人,似乎只这么一叫,便多了份光亮,也多了几分雅致;可他们似乎又惧怕自己被称为文人,因为只要沾上,便似从此和“穷酸、愚笨、软弱”分不开了。这是文人的风骨,也是世人的看法。
  有人会问,这样的风骨竟能成为有趣之事,值得称颂之道?殊不知,正是保存了那么一些清高自栩、特立独行,才让我们看见了这样多依然充满了经天纬地、才高八斗的千古华章。于是乎,就有了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的旷达哲思,有了“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狂狷不羁,还有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的气贯长虹。但也正因为失意之事,失意之时,才让他们有了反思的机会,有了醒悟的理由,有了去俯瞰大地苍生疾苦的审慎与凝重,并将这些感性思维,提升到书与纸上的谏言,造福一方水土。
  再听一次阮籍的广陵终曲,再踏一遍玄奘的千里黄沙,再笑一眼向秀的曲意逢迎,还当再读一回司马迁的无韵离骚,沾上一滴便是文人的风骨。它们隐藏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化归为文人的百年方物、千年流语,但也可绽放在艳丽的织绵上,如九天之鹤皋,声振云霄。一如自始至今的文人,依附着大地的苍生而又背离了人世的烟火,流连着田园山水的悠然而又放弃了权势富贵的恩宠。
  三、兴衰文人千秋
  寻觅的是中华的历史,却处处可见文人的脸色和文人的故事。在此,我们很明显地看见,这些文人,哪怕只有一个或者一小撮人,却可以产生那样大的影响。没有了远见卓识的耶律楚材,如今的烟雨江南恐怕只能在画卷上遐想了;没有了苏轼的苦心为民,人间天堂苏州便少了一处令人啧啧称赞的美景;没有了玄奘的万里征途,我们的文化建构便少了一角。但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的力量有限,再怎么抵抗,终逃不过历史的潮流。最终也只能是化为天边云散云舒,不着一丝痕迹,而留给后人的也只能是无尽的传说与想象。李白看遍了大唐的繁华,最后却只化为江心明月,留与后人谈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终还是要亲友来接济;王维以诗显名,若不是其兄为官,恐怕那千章名篇早已化为灰烬。
  这是文人一生的依附矛盾之痛,龃龉难除,只有无奈接受。作为文人,想保住自己作为文人的独立,想要证明自己所固守的真实,可最后却发现所有的这一切在社会的轮转中显得那般苍白。他们也拼命地想要坚持自己作为文人的意义,满口是自己身为文人的道德操行,却发现真的当面对诱惑与威逼,又有几个能安之若素。李白可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般无所顾忌地跨出人世的樊篱,可却抹不去内心的欲望和企盼,否则缘何会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惊喜与激动。我们或许可以透过书中的文人故事,看见文人这个字眼所带有的双重意义,那便是既有个人的,又有家国的;既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
  双重的意义,所带得的乃是双重的命运与结局。他们可以兴得那般辉煌,只要有人识才认德;可他们又可以衰得那般彻底,只因身上的刚正不阿。这一切皆是风骨的肇始,一切皆是风骨的作梗,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风骨,文人才能是文人,而非寻常陌客。
  这便是中国历史的千秋,也是中国文人的千秋。无论文人们有着怎样的抱负和甚为远大的理想,都逃不过历史的宿命,躲不开历史的眼色。他们的一言一行,早已经和这片土地联系在了一起,早已经成了这片伟大土地上历史的书者。而我们也在这起伏迭荡的历史轮回中,看客般烟云过眼了文人的一生,读遍了中华文人的兴衰荣辱,却因太过投入而将其标成了文人的演出,把它看成了文人的历史。其实也对,没有文人,何来文化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