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封建礼教杀人的刀——《孔雀东南飞》浅析

封建礼教杀人的刀——《孔雀东南飞》浅析

散文
时间:2017-03-26 14:32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闫连军点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叙事诗的杰作,文学艺术的瑰宝。它不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诗中,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终于爱情,反抗封建恶势力,追求美满幸福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壮举。
  封建礼教像一把杀人的利刃,两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在封建礼教的威逼下做了无辜的牺牲品。诗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凄婉感人。读罢,令人悲愤难平,伤痛不已。
  诗前有一个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段文字,交代了本诗的写作时间,(东汉末年建安年间)故事梗概,(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和写作缘由(当时的人为他俩的死感到痛心,故作此诗)。
  
  这首叙事诗共350多句,1700多字,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自“孔雀东南飞”至“会不相从许”,共54句,叙述兰芝和焦母之间的矛盾,仲卿为兰芝向母亲求情不允,兰芝势必被遣。
  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托物起兴,这是古代民歌的传统手法,以此来兴起以下情节。在本诗中,以孔雀比喻仲卿夫妇,并用孔雀向东南飞,因顾恋它的配偶,走走停停的情形,借以造成一种缠绵顾恋,凄凉哀婉的气氛,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作者匠心独运,构思巧妙,值得称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兰芝的自述,用层递句式,夸张手法表现了她的聪明才华和教养,为下文“无偏斜”,“无罪过”做了必要交代。“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笔锋一转,预示矛盾的出现。读了前面的诗我们知道兰芝有才能有教养,她为何“苦悲”设下悬念,抓住读者的心,让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进一步探根求原。“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表现兰芝孤独寂寞,且坚贞,辛勤劳作,毫无怨言。一个善良的妇女形象如在眼前。“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说明婆婆有意刁难,从精神上折磨她,这是兰芝“心中常苦悲”的主要原因。照应了前文。一“故”字极妙,把焦母的蛮横无理刻画的入木三分。“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以上是兰芝自呈苦情,委婉又含蓄。令人怜爱。“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兰芝自知事态不妙自请回家,委屈而悲愤,表现了兰芝的刚强明慧和反抗精神。至此婆媳矛盾明朗化,揭开了故事的序幕。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写兰芝自呈苦情,剖心明志,主动请归。这是故事的开端。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几句诗是仲卿向母亲的陈述,表明夫妻感情深厚,笃诚。“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写仲卿为兰芝辩白,力赞兰芝勤劳,守礼、专情、温存祈求母亲改变态度。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是焦母的吹毛求疵,但也暗示了正直果断的兰芝,不能低首下心地听从蛮横无理的焦母的使唤,因而造成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吾意久怀忿”,说明婆媳久已不和,兰芝被遣势在必然。“汝岂得自由!‘’表现出封建家长的专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又以美女诱骗。“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对照前面兰芝自请回家,足见兰芝对处境有清醒的认识。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表现了仲卿对兰芝的深厚友谊,流露了对母亲的反抗。“长跪”,“伏惟”,口吻俨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以家长权势威胁,进一步表现焦母的蛮横无理,专断孤行。“槌床,大怒”形声如赌。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这一段是仲卿母子的对话,通过仲卿的一再求情,焦母坚决遣去兰芝,初步表现仲卿对兰芝的深情和焦母的专横。
  第二部分:自“府吏默无声”至“二情同依依”,共98句,叙述兰芝被遣,与仲卿、焦母、小姑告别,夫妇相誓决不负心。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屈从母命,表现了仲卿对母亲斗争的软弱,幻想“迎娶”,又表现了仲卿对兰芝的真挚的感情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正对前文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进行辩解。“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再次强调兰芝的勤奋守礼“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敢于正视现实,承担苦难,认识到破镜难以重圆。“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临别赠物、劝慰,表现了兰芝对仲卿的深情,也显了她不得不离去的处境。
  以上是第二部分的第一段:这一段是仲卿夫妇俩的谈话。写兰芝将被迫离去,夫妻二人首次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爱情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精心打扮,体现了兰芝性格的掘强和好胜,同时也透露了她欲去又不忍离去的复杂微妙的心情。“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极写衣着华丽,首饰精美“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写容颜体态的精妙。
  以上的诗句,写兰芝着意装扮,不仅巧妙地对兰芝的美丽做了必要的补叙,并且为下文县令和太守两度求婚作张本,而且更有力地突出兰芝刚毅的姓格和坚强的意志。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上堂辞母态度从容不迫,镇定自持,言辞,不卑不亢,话中有骨。满腔悲愤,然滴泪不下。“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面对朝夕相伴的小姑,怨愤悲痛再也抑制不住。这是兰芝第一次落泪。“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用夸张手法真实而亲切地表现兰芝的不胜今昔之感,使悲剧气氛更显得浓烈。。“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向小姑倾诉衷肠,依依惜别,足见其为人善良,友爱。“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分别在即,满腹依恋化为泪水。这是兰芝第二次落泪。
  以上是第二部分的第二段:写兰芝行前的打扮和告别的言辞,表现了他刚强而善良的性格。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写仲卿对兰芝爱情的坚贞。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对仲卿所报的幻想,不忍彻底打破,因此同意等待。显出兰芝对仲卿的体贴和兰芝善良温顺的一面。。“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写兰芝对仲卿爱情的坚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表现了兰芝对哥哥性格的认识,预示下面逼婚的遭遇。“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再次写夫妻感情的深厚。
  以上是第二部分的第三段:写仲卿夫妇在大道口分手,互相盟誓,决不负心。
  从诗篇的开端至此,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兰芝在焦家,备受婆婆的残酷虐待。婆媳矛盾,是引起全诗矛盾冲突的基本因素。最后兰芝被遣,揭开了悲剧的序幕。
  第三部分:自“入门上家堂”至“愁思出门啼”,共116句,叙述兰芝回娘家后的痛苦处境,终于被迫允婚,再嫁给赵太守家。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重复铺叙,照应篇首一段,加深兰芝美好的形象,反衬封建礼教的罪恶。通过表情动作暗示了封建礼教,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自由,嫁女还家,本应受到热情接待,却受到母亲的责斥,实在是有违情理。“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一问一答,用笔经济。事实清楚。
  以上是第三部分的第一段:写兰芝回家初见阿母的情况。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回家仅十天,就有县令来求婚,来衬托兰芝的人品出众。
  “阿女含泪答”面对慈母吐露真情。第三次落泪。“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写兰芝终于婚约。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写阿母同情兰芝,婉言拒婚。
  以上是第三部分的第二段:写县令遣人求亲,被兰芝拒绝。使情节呈现了暂时的缓和,为兰芝的致死不改嫁、决心以身殉情预蓄势头,为矛盾激化和转化作了必要的铺垫。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守以势压人,媒人单刀直入,与后文阿兄逼婚,一呼一应。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母虽同情女儿,但生性懦弱,不敢作主,因而,乃是阿兄得以逼婚施威。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寥寥数语,将阿兄这个冷酷自私、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兰芝仰头答”,愤慨之极,无暇再顾忌礼节。“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内怀死志,外示顺从。口气突兀、干脆,说明胸有成竹。由于她佯为允诺,引出了下面太守行聘迎娶的热闹场面,使情节跌宕迂回。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逢迎上司的心理和说亲成功,得意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铺叙太守家办喜事的盛况,反衬兰芝不慕富贵‘不移情志的品德和节操。’
  以上是第三部分的第三段:写兰芝被迫允婚的经过。
  以上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通过逼婚,把刘、焦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推向高潮。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声声催促,步步紧逼,死期已近,而亲人不归,因而痛哭失声,然又不宜放声大哭,引人生疑,于是以巾掩口。这是兰芝第四次哭。“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强作镇静敷衍母亲。“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万般哀愁尽情倾泻。通篇五处写到兰芝流泪,根据时、地、人、事,各具情态,富有变化,且入情入理,深化了人物的性格。
  ’第四部分:自“府吏闻此变”至“自挂东南枝”,共76句,叙述兰芝、仲卿坚贞不渝,殉情而死的悲剧结局。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兰芝向仲卿倾诉苦衷哀婉缠绵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回映上文二人的誓言。“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仲卿又急又愤,片面责怪兰芝,可见其悬念焦灼的心情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足见兰芝对仲卿的体贴和了解。“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斩钉截铁,表示了兰芝对爱情的坚贞和必死的决心,有力地显示了她反抗封建压迫的刚强性格。“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作者与主人公融为一体,从旁,代为表白二人的深恨沉冤。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所造成的这一惨绝人寰的悲剧。
  以上是第四部分的第一段:写仲卿闻变,私会兰芝,二人相约同死的经过。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以景物起兴,造成悲剧气氛,以衬托人物悲哀心境,并比喻有不幸事故发生。“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决心殉情,显示了叛逆精神,但也流露了矛盾心情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夸张的口吻,符合焦母狂妄无知,作威作福的性格。“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焦母执迷不悟,以贵贱有别告诫儿子。“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焦母又以美色来诱惑儿子。反复前文。进一步表现她的势力、冷酷、和专横。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幻想破灭,死志乃决。“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为“自挂东南枝”作状。
  以上是第四部分的第二段;写仲卿自杀前的心情和焦母的态度。
  “其日牛马嘶”牛马嘶仅三个字,就渲染了婚礼热闹的场面。“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毫无反顾,走向死亡,兰芝掘强的性格熠熠生辉。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终于走上以死彻底反抗的道路。
  以上是第四部分的第三段:写兰芝和仲卿的殉情自杀,表现了他们对封建压迫的反抗精神
  以上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写兰芝仲卿双双自杀,以生命控诉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
  第五部分:自“两家求合葬”至“戒之慎勿忘”,共14句,叙述兰芝、仲卿死后的情况,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中,寄寓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必胜的信心。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高度概括仲卿夫妇死后的情况。笔墨经济,语言含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以美好的想象,象征两人的爱情永久不渝。反映了人们对封建叛逆的歌颂,对理想生活追求。“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极写鸟鸣感人之深,反衬人们对男女主人公同情之甚。“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从故事里吸取教训。明白宣布写作的目的。
  以上是故事的结尾。写兰芝、仲卿死后的情况,并通过诗人的想象,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感情
  这篇长篇叙事诗,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封建礼教这把杀人的刀,把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残忍地杀害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兰芝和仲卿的爱情悲剧,只是那个封建时代的一个缩影,也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死在了这把屠刀下。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的血的控诉,是对封建礼教杀人的本质的揭露。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对推翻旧制度,追求婚姻自主,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篇作品祖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叙事诗之一,全诗在写作上,剪裁繁简得当,对话生动传神,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如忠于爱情、不贪图富贵而富有反抗性的兰芝,同样忠于爱情而秉性老实纯良的仲卿,专横而有心计的焦母,趋炎附势、卑鄙冷酷的刘兄等。不仅个性鲜明,而且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诗中用了大量的起兴、象征、铺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不但渲染了气氛,造成声调和色彩的美,同时生动地突出了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诗篇语言朴实,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完整曲折,抒情因素也极其强烈。总之,是一篇非常好的文学艺术佳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1)
10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