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散文
时间:2015-11-04 16:07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随顺若水点击:
        
        关于苦难
 
  在我看来,他们的苦难来源于自己继承的房舍、土地、仓廪、牲口,以及货物,这些东西很容易获得,却难以摆脱。
                                             ——大卫•梭罗
 
  人的一生,恰如探险家雷利所说:“人身任劳任怨,人心饱受磨炼。”不管是迫于生计,还是屈从于现实社会成员无意识形成的所谓共同价值标准,人总是勤劳的工作,而这付出的背后又有多少值得?比如,住房的最基本功能除了遮风挡雨,抵御野兽的侵害外,还可以保卫个人和家庭为单元的隐私。以一个中国三口之家为例,70-80平方的“小户型”完全能够满足住房的以上基本功能,但许多并不福裕的家庭喜欢举债购买更大面积的房屋,成为“屋奴”。我想如果人们把花在衣食住行上不必要的开支用在旅行、阅读及其它艺术领域中,不仅我们任劳任怨的身体可以得到解脱,我们饱受磨炼的心灵也会得到解放。
  在我们身边总不缺少那些成天埋怨命运不公的人,不要以为他们都是一些穷人,实际上他们中的某些人的财富、地位、名望远远高于你我。但无穷无尽的贪欲压垮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备受磨难。
  每到周末,如果阳光明媚、气候怡人,我总是独自骑上我的单车,悠闲地到附近的乡下转转,这时候我总会发现在那些被果树花香掩映的农舍里露出一张挂着知足笑脸的农人,这不能不让我油然而心生感动
  人的心灵就如一个布满灰尘,堆满杂物的房间,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放弃。我们总是拼命追求世人关注的东西,而忘记生命美好的事物,让空虚和悔恨占据了自己的心灵
  于是,苦难因此而产生。
  
 
         灵魂居于何处
  
  
  我来到这片丛林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符合我的思想,是为了探究生命的本质。只有如此,我才能够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不会因为失去了真正的生活而悔恨。
  
                                           ——大卫•梭罗
 
  在瓦尔登湖畔,有一间能够吸取林子里清新空气,能够与密林深处中充满野性的画眉、唐纳雀、野麻雀等歌手亲近的小木屋。这就是大卫•梭罗的居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可以看到湖面褪去夜晚的雾衣,慢慢露出粼粼涟漪的平静湖面。那时几无尘埃,没有熙熙攘攘的喧器,这样的地方也许只在九宵之处,比仙女座还要遥远。
  从大卫•梭罗的木屋,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年轻时的他也曾写过“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这样的壮句。然而,在经过人生的种种痛苦和一次次内心的挣扎后,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属。
  我在思考,不论是外国的大卫•梭罗们,还是中国的陶渊明们,他们不管是山栖谷隐,还是避世墙东,为什么都选择了归隐?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谜一般的精神世界
  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先反省自己的生活。在我们生活的表面要么总是显得那么匆匆忙忙,以至于连停下来想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的时间也没有;要么总是显得那么空虚无聊,以至于整天昏沉无趣。我们被这个世界瑰丽的幻影所迷惑,把表面误当作本质。就像为了挽留青春,将大笔的金钱花在华丽的服饰和美容上,但容貌易老,肉体消失,唯有“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却被我们忽视,甚至于遗忘
  归隐自然,过简朴、真诚的生活,洗涤身心内外的一切污垢,参究生命的真相,让自性的光辉重新穿透层层的迷障,把智慧和人格推向极致。我想这或许正是中外古今圣贤们隐居求志的原因吧?
  我向往诗意般的田园生活;我倾慕隐者超然物外的胸襟;我渴望走进隐者独特的精神世界,聆听他们灵魂的声音,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
  虽然,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和借口,但也应当在某个地方藏着一个“桃花源”,能让我们的灵魂有一个安居的地方。
  
        关于阅读
  
  有些书籍就是恰好地反应我们所处的境遇,如果我们能够沉浸其中,潜心受教,我们或许可以获得如同黎明一般健康新鲜的空气。
                                              ——大卫•梭罗
 
  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坐在大卫•梭罗的木屋前,晒着暖暖的太阳,前面是烟波浩渺的湖水,远处的山脊在夕阳下微微染上了一层金黄的颜色,头顶上有一只大鹰在天空盘旋,林子深处还时时传出鸟儿的鸣叫。在这样的时光捧读一部喜爱的书籍,想想就是一件快意的事。
  当然没有大卫•梭罗的木屋,但“心中藏着桃花源,何处不在山水间”。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即使在茶楼酒馆,也一样会领略那份阅读的喜悦。
  与绘画、音乐、表演等相比,阅读是最为贴近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势。当然,前提是你要有一份品读的心情及一本喜爱的书籍。现在学校经常向孩子推荐一些“少儿版”、“普及版”的读物,作为家长,我极其反感这种做法。因为这些“缩水版”的名著,只能算是对原著的内容概括,其本来的语言风格、艺术特点并没有体现。孩子们在小时候阅读了这些作品后,容易产生误会,长大后就可能不再阅读自以为已经“读过”的这些书籍。
  因此,读书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段及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而不必过早的让小学生接触所谓的名著。现在我还保存了几本少年时代读过的书籍。如《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中国古代音乐家的故事》,以及《连环画报》、《大众电影》、《故事会》等。阅读这些书籍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增长什么知识,而是从小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
  进入青年时代,由于求知欲和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兴趣开始变得广泛。除了阅读当时从县工会图书馆借阅的《小说月报》、《十月》、《收获》等文学期刊外,我还订阅了《飞牒探索》、《集邮》杂志。此外,我读过的到现在还记得书名的还有《三国演义》、《唐宋十八首诗词鉴赏》、《普希金爱情诗选》、《第三帝国》、《傲慢与偏见》、《三个火枪手》、《战争与和平》等中外名著。从高中毕业当兵后,受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社会思潮影响,我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知半解的阅读了《大众哲学》、《青年心理学》、《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德与失的智慧》(叔本华)、《走向人格新大陆》(?)等。
  到不惑之年后,原以为许多事应该看得更透,想得更开,却不曾想对人生和世事感到更加迷茫、不解。于是,我把阅读的触角延伸致宗教范畴。读《圣经》、读《庄子》、读佛经,除了希望找到安慰与归属,更想解开心中对生命真相的迷团。
  诗人玛斯特说:“坐着不动,就能够在精神世界里任意驰骋,这种好处只能来自于书本。”而大卫•梭罗则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只局限在书本上,那么我们就会忘掉另外的一种语言——世间万物自然流露出的语言。”
  “一切声音都是陀罗呢。”书籍固然可以为我们指出一条前行的方向,但觉悟还得靠我们去不断的实证和修持。当我们放下书本,走进大自然
  
  无论是鸟鸣、狗吠、牛吟,都是大自然的天簌之声,都透露了宇宙的,也是我们心灵的秘密。从这点上讲,这何偿不是一种阅读,一种最高境界上的阅读。
  
        关于孤独
 
  地平线就像篱笆,把森林围起来,只供我一个人享受。
  
                                               ——大卫•梭罗
 
  “不管人类怎么努力,两个人的心灵也不能让他们更迫近。”大卫•梭罗如是说。
  的确,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两个人的心灵之间更遥远的了。那怕是我们的爱人至亲。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其实正因为知音难寻。
  如果说苦难是生命的本质,孤独则自始自终与生命相伴。
  俗人害怕孤独,智者享受孤独
  大卫•梭罗说:“这就像你在平静的湖水中扔下两块石头,如果波纹太近,就会破坏完善的涟漪。”思想也一样,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
  孤独不是一个人时的无聊,更不是无所事事时的空虚寂寞。而是内心的无法言说。就如一个人被囚禁在海洋深处,看不见光明,找不到出口。从个人的体验中,我认为人在面对至亲爱人,或者在高朋满座、杯盏交错时最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因为,这语笑喧哗的表面,更衬托了内心的孤立无援。这就好比我们仰望繁星点缀的夜空时,表面上每颗星星都挨的很近,实际上它们可能相距几万光年。
  
  
  从其根本上讲,人与所有的动物、植物一样,都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唯有心灵自然相融,人才有可能摆脱孤独感。这不仅是抽象的概念,而且完全可以在修行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当我在打坐入定后,不仅会失去时间空间的感觉,身体也会与无边的虚空融为一体(身体完全消失),此时,就像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我不再会感到孤独。因为,不可言传的喜悦和对生命无常的悲悯已充满了我的思想
  因此,从来就没有孤独感的人是可耻的,害怕孤独感的人是可怜的。在生命轮回流转的过程中,让我们好好的享受这份孤独的独特感受,使生命获得超越和升华吧!
 
 
    人生要有二次壮游
  
  
  车中,屋下已经是被他们占据,你又何妨用云朵将自己遮盖?谈笑人间,畅游天地才是你最应该做的,放弃那烦琐的手艺吧,蝇营狗苟的买卖只能让人沉沦,让人失去于进取心。
                                             ——大卫•梭罗
  
    读到上面这段话,我不由想起了陶渊明那首《拟古》: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这首诗不知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在历史上,中国的士子将习文、练武、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在这之前,他们都必须要完成一次游历山水,磨练人生的壮游,作为自己人生的“成年礼”。
  一剑一壶,行走在天地之间,“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是多少男儿梦中的追求和企盼!在韶华绚烂的年龄,我也经历过人生的第一次行军——一列北上的军车将我带到了北方的某个军营。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或悲或喜、亦浓亦淡后,进入了所谓的不惑之年。
  如果说在生命之潮飞扬骤起的青春时代的远游是站在眩目的山峰,执著于伟大的梦想的话,那么人到中年时虽然不改“性本爱丘山”,但心中也难免不了有了一丝“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的无奈和感叹。
  这个时候,我们将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壮游。这次壮游不是为了游历山水,更不是踏着风吹松涛的节奏,迎着从南而来的清爽微风,一路吟诗一路饮酒的效游。而是如大卫•梭罗所说:“你需要成为探素自己身体的哥伦布,不断去发现新大陆”。深入自己广阔浩淼的内心之海去探险,只为坚守精神世界独有的旷达和飘逸
  人生的第一次壮游为了探索世界
  人生的第二次壮游为了探索自己。
  去壮游、去壮游,遵从自己的天性,率真地活着!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