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人散文 > 朱彤的艺术人生

朱彤的艺术人生

散文
时间:2014-04-04 10:59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刘行宾点击:
        

  他满头银丝,却天真得像个孩子;他个子不高,却对高山流水充满着激情;他功成名就,却有着坎坷的人生;他虽不是很富有,却一直关爱着孤寡贫弱……这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师、国际银奖书画艺术家、中国国际百杰书画艺术大师、中外名人研究会名誉教授、中国江都书画院副院长、高级书画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教授、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部理事朱彤留给记者的第一印像。
  2014年3月27傍晚,记者在南昌市安义县万埠镇“湖光山色”度假村与朱彤见面时,这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老玩童”正手握画笔泼墨山水。见记者到来,朱彤乐呵呵地放下了手中的画笔,迎上前来给了记者一个情人相见似的拥抱。之后,他一会儿与记者一起味茶,一会儿挥毫调色作画,轻松随意中,他聊起了自己曲折坎坷的书画人生。
  家境贫寒,遍尝人间艰苦
  今年77岁的朱彤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祖籍广东汕尾陆丰。小时候,因其性格如山花般烂漫,声音似波潮般宏亮,父母便给他取名朱漫波,而朱漫波则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像红彤彤的太阳一样,把所有的温暖输送给孤寡贫弱,便改名为朱彤。
  少年时代的朱彤不仅爱好广泛,而且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尤其对书画、文学、医学、收藏、风水学情有独钟。那时,起早摸黑练习写字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有一次练习写字时,因不小心将写字的墨水泼洒在纸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图案,朱彤便有了做一名画家的梦想。然而,因为自己兄妹众多,家境贫寒请不起老师,朱彤从13岁开始只好凭着自己的悟性独自画画。因画画的线条有粗有细,他很想买一支三分钱的铅笔来画细线条,然而,因为贫穷,他整整跟父亲要了三天都未能如愿。这时,他体会到了穷人的孩子无钱读书的滋味,感受到了穷人的孩子对知识渴求的艰辛。
  除了家境贫寒,朱彤的童年还是在战争年代度过的。那时,抗日战火与解放战争的枪声燃遍大江南北,响彻神州大地。这不仅造就了朱彤坚强的性格,而且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为此,他深深懂得落后挨打的道理和读书的重要。
  因痴情于书画艺术,上初中的时候,朱彤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本《山水画技法》竟视若珍宝,当时,他拿着这本《山水画技法》站在书摊前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书摊的主人问他买不买书时,他才因囊中羞涩无奈地放下了书本。尽管如此,他还是从这本《山水画技法》中,懂得了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将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初中毕业后,朱彤开始远赴湖南、湖北、江苏、江西等地求学画画。刚开始,他画素描,后来,他开始临模国画。画着画着,他发现书法和画画相通相融,于是,便将画画与书法巧妙地融为一体。
  朱彤告诉记者,60多年来.不管自己怎么窘困、拮据,从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他画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涉及花鸟、山水、人物。因为没有老师,他在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初期比较杂,后期才选定了关山月和郑板桥的画做为自己的学习对象。到了最后,他创造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遵循传统,较为写实。一位艺术家曾经称赞他的画是“博采众长专擅一体风格全由生活出,雅俗共赏独到境界每伴悟心传”。
  据了解,朱彤在江西求学习画期间,为了画一幅井冈山严冬的落日,曾不惧严寒独自一人上山写生。由于天寒衣薄住不起旅馆,他只好躲在大树下过夜。天亮后,因手脚全被冻疆无法行走,他只好从山上滚到山下的一户村民家中。了解到朱彤踏雪斗寒求学的情况后,村民十分感动,并给他吃了生姜粥才恢复过来。
  经历了这次“生死求学”,朱彤更加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尽管那时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但他仍然挤出时间,每天必须坚持作画、习字半小时以上,潜心钻研画技。“要想成为一个画家,还必须善于听得进任何人的指点和批评,就是不懂画的人,只要他能提意见,我都会很认真地倾听。”
  新中国成立后,朱彤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广东陆丰师范学校,而且毕业后主动要求留在户籍所在地的乡村小学任教,并兼任着大队文化辅导员。
  任教期间,朱彤并没有放弃成就一个画家的梦想。他一边以书画教学,一边以笔墨服务社会。那时,他常常一个人站在高山之上,眺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满怀青春的梦想,意欲大展宏图时,现实却给他开了个玩笑。1965年,一个青年干部因结婚向他索取书画未能如愿,这个青年干部竟然怀恨在心,在“四清”运动中,以他结识三教九流,有通敌之嫌对他打击报复,并欲定罪置他于死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朱彤不得不连夜离家出走,四处流浪。这期限间,他四处乞讨,遍尝人间艰辛。所幸的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了解到他的遭遇后对他十分同情,并将他收留。朱彤不仅十分感激,而且拜他为师学艺。
  逃亡异乡的生活是难辛。身在他乡,为了生计,朱彤有时从医、有时投身教育、有时干着法律服务的工作。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放弃对书画艺术的追求,无论顺境或逆境,他都努力使自己饱含着对书画艺术的执着和希冀。十多年的“流亡”生涯,隐含的是朱彤对艺术的不惰追求,经受的是对艰辛生活的痛苦煎熬,磨砺的是他人生的坚强意志,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人世间最伟大的是母爱。据悉,无论生活如何艰辛,朱彤还是个难得的孝子。父母亲去世后,朱彤每年都会为父母亲画肖像,专门撰写挽联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的深深思念。
  春暖花开,苦难回眸一笑
  有苦难就会有幸福。十年文革结束后,朱彤的艺术人生迎来了灿烂的春天。1988年4月1日,他的处女作《飞舞》在《广州日报》刊载。同年6月13日,《广州日报》又刊载了他的国画《虾》。这不仅给了朱彤极大的鼓舞,而且使他一发而不可收。此后,他的创作激情如山泉般奔涌,一幅幅山水佳作跃然纸上,见诸报端。因其刊发在《广州日报》的作品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1989年,正在司法机关工作的朱彤被《广州日报》聘任为书画评论员、编辑,这为朱彤的艺术人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此后,朱彤常常以“甘苦寻常事,筋劳骨弥坚;秋甜歌未碎,策马再争先”勉励自己。面对记者的采访,回想起自己坎坷的人生,朱彤充满着感慨:“七十多来,我可算是在这个世界满满当当地走了一回。如今,我多想返老还童,以书画创造自己的第二次人生。”
  朱彤告诉记者,为了好好总结自己的人生,在《广州日报》工作期间,他曾创作了一部长篇纪实小说《坎坷人生》。因在写作时心情十分激动,有时灵感突然袭来,他常常半夜起床写作。因半夜起床打扰家人的正常休息,加之家人希望他忘记过去,珍惜未来,一气之下将他30多万字的文稿撕成了碎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啦,有什么回味的必要?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珍惜未来。”面对家人的责怪,朱彤只好将《坎坷人生》的碎片一片一片拾起后装进了一个箱子,然后将其改名为《回眸一笑》,永远封存于自己的记忆深处。
  朱彤的朋友李先生介绍,在朱彤家中的书画工作室里,悬挂着一幅朱彤创作的国画《黄河壶口》。李先生说,这幅国画奔放苍劲的笔墨,勾勒的是骏马在黄河壶口奋蹄疾奔的气势,抒发的是朱彤为祖国的大好河山纵情欢歌的情怀,表达的是朱彤对黄河眷眷的赤子之心。少年时代的朱彤,喜欢雄鹰的高瞻远瞩,喜欢猛虎的威震山川。他虽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但他从小助人为乐,忧国忧民。流浪中,他常常以笔当枪,以诗文、书画为炮,为善者而歌,对恶者而炮。
  面对窗外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夜色,年近八十的朱彤虽然鹤发如丝,但他儿童般温润的脸上写满的是人生的喜悦,洋溢的是豁达爽朗的激情,萌发的是青春年少的理想。晚年的他或深居简出,潜心论画作画,或遍访名山大川,痴情于山水飘逸激越的美丽。
  一个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越曲折,他的艺术人生就越有价值,越会感动他人,启迪来者。现乔居美国的著名诗人彭玉最看过朱彤的作品后,以抒情诗般的语言对朱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你从陆河贫瘠的黄坡走来,带着追求和企盼;你从汕尾浩瀚的大海走来,踩着漫漫的波澜;踏上一条拥挤而崎岖的创作之路,在艺术的殿堂里寻找真、善、美的真谛;在那春天的窗口,你几度徘徊,几度沉思,几度探看;那生活的帆影,在艺术的峰峦,象从远方的高天而来,又到远方茫茫的雾海而返,当艺术和心灵融为一体,当岁月把你送入中年,世界已在你面前变得绚丽——太阳花映红了缕缕夕阳;你像黑骏马奔驰在茫茫荒原,你像鲤鱼跳龙门溅起朵朵浪花;你像敛翼的雄鹰傲立云端,你像婴儿伏在母亲的背上,美好的梦想正泊在月挂高天的港湾……你的丹青妙笔是意志雕塑的珍品,是心灵设计的图案。流泉飞瀑在你的笔下涓涓而出,绿树春花在你的笔下蓬勃吐艳,高山奇峰在你的笔下缠云破天。你用彩墨把人们引向了碧水蓝天……”
  在“湖光山色”那个临时画室里,记者欣赏着朱彤的《雅香》、《千帆竟秀》、《和谐》等画作,似乎听到了山涧飞泉激石的声音,闻到了春树下兰草的芳香,看到了海面上船儿扬帆远航的靓影……其现场左手交背,右手挥毫泼墨山水的功夫,是那样灵活自然,是那样富有青春的活力,而谈笑间他那热烈、奔放、爽朗的笑声又是那么充满着“玩童”的乐趣。
  “如果命运不作梗的话,我还打算再活一个80岁,权当一个殷殷学步的小学生,向杰出的中青年艺术家继续学习,取长补短。倘能赢回一个内心自由和外在自由高度统一的人生,虽累尤荣,虽苦尤甜,其乐无穷啊!”停下画笔谈笑时,上身穿着花格子衬衫,下身穿着牛仔裤的朱彤如此聊侃着。
  硕果累累,拍卖画作助貧弱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自从调往《广州日报》工作后,朱彤的才艺像春天里绽放的奇葩,光耀夺目,让“蜂蝶”迷醉。1993年2月16日,因朱彤在书画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被珠海市聘为文艺作品书法评奖委员会评委;1993年12月,其书法《书趣》和国画毛泽东诗词《咏梅》写意图,与国际著名书画大师关山月一起获“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收藏证书”;1994年10月,其国画《河山秀色》获“国际银奖艺术家奖”,其本人被聘为“江都书画院高级书画师”和“中外书画名人研究院”名誉教授,与此同时,其书画作品还获“建国45周年‘95中华书画艺术博览会’”一等奖。同年11月,其书画作品又被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組委会评审委员会评定“一级书画作品”等级认定证书。特别是在2003年后,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书画爱好者和企业家的青睐。2005年6月,其作品被首届“杨州八怪杯”组委会收藏;2006年6月,朱彤创作的国画《兽奔晖图》、《春满人间》被美国DAVIDJACKSON高价收藏;2008年4月3日,朱彤创作的巨幅国画《江山万里图》被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收藏。2008年4月,朱彤的书法作品,被中国书画鉴定管理中心鉴定为每平方尺不低于2800元,国画作品每平方尺不低于8000元,其本人也被聘为中国书画鉴定管理中心顾问和理事。
  据悉,朱彤的书画作品还曾流往法国、泰国、日本、香港、台湾,东南亚一带,均深受欢迎。著名书法家侯德昌大师翻阅过朱彤的书画选集后,欣然题词赞曰:“绣虎雕龙笔,腾蛟起凤词。”
  朱彤成功了,可成功后的朱彤并没有忘记自己在北京求学卖画时,曾把一个饼分作两次吃的艰苦经历,这也促使他多次把拍卖字画的款项慷慨捐赠给希望工程,以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上学。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也品尝过没饭吃、没钱读书的滋味,总想能为人做好事,善事不怕多做,好事不怕多做。”朱彤告诉记者,“苦过,才知幸富来之不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6年,朱彤被评为东莞明星慈善人物;2007年底,朱彤将自己的100幅得意之作收集在一起,出版了《朱彤书画选集》一书。随后,他和广东省扶贫办取得联系,在广州、东莞等地对这些画作进行展览拍卖,而拍卖的资金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我曾是职业律师,这使我生活不穷困,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捐助更多的人。”朱彤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让更多小朋友能读得起书,“我做这些,只是想通过我沧海一滴水,引起别人的滴水成河,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助学工程。”
  播洒的是关爱,收获的是荣誉。2007年9月30日,朱彤在北京钓鱼台被评为“中华杰出爱国英才”;2008年4月12日,朱彤将自己珍藏多年、价值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的两尊古观音铜像无偿捐献给了东莞市樟木头观音山;2008年5月1日,朱彤在北京政协礼堂被评为“全国劳动英模”。2009年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编著出版《腾飞的新广东》、《科学新广东》、《模范广东》、《南粤先锋》、《广东名人大典》、《名流南粤》、《盛世新广东》、《南粤骄子》等三十多部大典,大多数封面封底都展现了朱彤的风采。2010年9月5日,朱彤将自己创作的国画《千秋伟业松风图(丈二宽)》拍卖后,捐献给了广东狮子会光大服务队作为扶贫助残资金。
  朱彤说,德艺双馨是每一个有理念的艺术家永恒的追求。为事先为人,作为一个书画艺术家,更应以厚德为准则,传承书画艺术,创作贴近生活、健康向上、鼓舞人心的书画作品,为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共同努力。
  “对我而言,房子再大只睡一张床,钱银再多只膳三餐,尘世附加的物质枷锁岂能箍得住我心灵的自由。我愿意迎着八面风雨,终身热爱着书画艺术。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使书画艺术给知音们一种洗净铅华的感动,唤起千万民众不论何时何地心存自己是龙的传人,热爱祖国,永远不忘服务人类。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艺术家才能活得心安理得,铺开纸张才能挥洒自如。如今,我别无他求,唯有用笔墨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图画,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有机会进步,有机会报效社会。”
  收藏茶壶,竟可不买菜不吃饭除了痴迷书画,朱彤还喜欢收藏茶壶,并有“民间收藏家”的称号。据悉,朱彤收藏茶壶几十年,拥有各种特色的茶壶近千个。李先生介绍,在朱彤的石城家中,其收藏的茶壶有紫砂的、绿豆砂的,形形色色;十二生肖茶壶、镂空壶、壶中壶等应有尽有,各种造型惟妙惟肖,走进他的小屋,让人叹为观止。
  李先生介绍,朱彤收藏茶壶非常偶然。当时,生活在汕尾乡下的他正好遇到城里的工作队下乡,工作队有不少人爱喝茶,喝茶的茶壶都很有讲究。耳濡目染下,他渐渐地爱上了茶壶,并因此入了迷。加之为了书画艺术涉山淌水寻师访友,有幸结识了许多“烹茶净具、武阳买茶”的前辈,懂得了茶不仅用来喝,还可以品。饮茶可以怡情养性、可以上升为茶道。于是,他对茶壶的喜好也是一发而不可收,看见好的茶壶就想买来收藏,不仅入了迷,还成了行家。为了收藏到心仪的好茶壶,他经常不辞辛苦去淘宝。
  据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朱彤在广州市群众艺术馆任书画指导师的时候,打听到广州市中山八路有个“夜鬼”市场,一些北方人专门从家中带来一些古物在此进行买卖。但是这个市场一般只在凌晨三时到凌晨五时开放。为了能收集到好的茶壶.朱彤不惜做夜猫子,凌晨时分就出发赶场淘宝。为了收集各地的茶壶,朱彤还到过许多地方旅游,并直奔当地的古玩市场,醉翁之意当然只在壶。每次出门回来后,纪念品没买.茶壶倒是带了一大堆。
  李先生告诉记者,20多年前,朱彤妻子的舅舅到他家作客,因为是贵客,妻子拿出一点积蓄交给他去买点好菜招待客人。到菜场后,朱彤看见市场地摊上有几本关于怎样鉴别茶壶的书,顺手拿起来看着,这一看就一发而不可收,于是,他就将买菜的钱给了书贩把这几本旧书买了回家。回到家,妻子问买的菜在哪,他才恍然大悟,为此,妻子还埋怨了他好久。据悉,在30多年的时间里,朱彤收藏了近千把茶壶。现其赣州石城家中的茶壶只是一小部分,一些好的茶壶已经带回汕尾老家,老家的整个房间,除了床就是茶壶,并且很少让别人踏入,每次亲戚朋友来了,要进他的房间看茶壶,他总小心翼翼,生怕有半点闪失。一般情况下,孩子们看壶只能站在房门口,大人则要在他的带领下才可以慢慢欣赏,因此,他的那间卧室已被家人取名为“金龙殿”。
  李先生说,朱彤从来不让别人动他的茶壶,而他自己则经常用湿润的抹布给它们清洁“身体”,而每次都是双手把壶捧放到床头柜上,再擦拭灰尘,几十年从来没有打破过一把茶壶。不仅如此,他还隔三差五调换茶壶摆放的位置,有时按照大小从上而下排在墙上的壶架上,有时又按照不同质地错落有致排放,有时按照颜色不同交叉排放.就像精心雕琢一幅立体画一样。收藏茶壶几十年,朱彤有一句“名言”:为了茶壶,我宁愿不吃饭,因为这也是一种艺术。
  移居石城,关爱学子护花开
  2011年10月,朱彤来到赣州石城旅游,他被石城的山水陶醉了。2012年,他举家迁入石城,成为石城一名“荣誉市民”。因朱彤的笔名为紫阳人(沛国紫阳人),书斋名为紫阳斋,朱彤来到石城后成立了“赣鄱源紫阳投资文化有限公司”、“紫阳公德会”。
  据悉,“紫阳公德会”的宗旨是弘扬书画,救助弱势群体。从此,在石城的病弱伤残群体,都成了朱彤以画为媒,关心关爱的对象。
  2012年10月9日,朱彤在石城县小松镇罗源小学开展助学帮扶活动时,石城县政府、县机关事务局、小松镇党委政府等领导、小松中心小学校长、罗源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人都被他的义举感动了,并纷纷出席了帮扶活动。在那次助学帮扶活动中,朱彤不仅使两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每月享有了固定的生活费和学杂费,一直资助到他们读完大学,而且为学校捐赠字画一副,为每位教职员工赠发红包100元。助学帮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石城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2年7月,在赣江源·中国石城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文化节举办期间,朱彤的书画作品展在莲文化馆隆重展出。当时,画展共展出朱彤作品68幅,展出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笔力苍劲、灵动飘逸,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参观宾客的高度赞赏。画展为石城县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2013年5月,朱彤书画作品赠送仪式又在石城县举行。仪式上,石城县委县政府向朱彤颁发了石城荣誉市民奖牌以及荣誉证书。朱彤向石城县赠送了《石城通天摘日月神仙惊落荡凡间》大型石城实地通天寨景区山水画。据了解,朱彤来到石城后一直致力于石城县文化事业,为促进石城县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紫阳公德会”成立一年来,先后无偿救助孤寡老人60多位,贫困学生50多位。因其移居石城后的善举感动着家乡的领导,2013年2月15日,朱彤应广东省海丰县文广新局邀请,在海丰县文广新局举行了迎春书画展,书展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了慈善事业,以报效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
  为了后继有人,让祖国的传统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朱彤先后带了30多位学生,有5位还是台湾企业的董事长,而学生中已出师的杨涛目前已小有名气。现在,他自己虽然并不富有,但他希望能帮助到一些无钱上学的孩子们。朱彤说,他拍卖书画把钱捐献给“希望工程”,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能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有很多的人在关心着他们,他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把书读好。
  “我做这些,只是想通过我沧海一滴水,引起别人的滴水成河,从而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助学工程,也有更多的人逐渐关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
  据了解,朱彤在教授画艺的过程中既耐心又严厉,而且还经常给学生讲为人之道,教导他们不能富裕忘本,不能目中无人,碰上有需要帮助的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在与朱彤的聊天中,记者发现他虽然很随意,但在有的事情上他又非常讲究原则。谈到人体艺术,朱彤展示了一幅几年前画的作品,这幅作品非常有意境。谈到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朱彤表示,这是一位先生请他画的,而且当时还给了定金,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画画好后,订画的人一直没有前来取,因苦于当时无法联系到订画人,朱彤只好将画保存了下来。之后,虽然有人喜欢这幅画,想买,但都被他拒绝了。
  说到带徒弟,朱彤说,这是要有缘份的。在石城,有一个人出40万要到他这里学画画,他却没有收。
  自强不息,传承精华求完美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历史告诉我们,承载着中华文明浑厚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其优秀精华部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然而,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更需要不断变革突破,不息奋斗,推陈出新,才能永葆活力。思想观念上的陈旧落伍以至颓废主义,是事物从旺盛逐步走向衰败的可怕征兆,保守和道德堕落又缺乏崇高精神信仰、且不会自我反省的思想上的癌症病毒,是真正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空壳化的致命危险,艺术也不例外。所以,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肩负着创新与发展的使命。艺术家要坚持用自己的努力,与时俱进,感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快乐,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书画艺术不断传承,让更多的人品味书画艺术,让书画艺术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书画艺术的耕耘中,朱彤屡屡获奖,却从没有丝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与浪漫,感到的只是心灵的激扬。他力求自己满腔热血,在烈日烤地的广场上倾听理想清风中悠扬的笛声,在艺术创作的殿堂中永远怀着对生命、对人类与国家命运的思考和眷恋,始终警惕着自己必须坚守自身灵魂的不屈和崇高,惜名节于慎独,不随波逐流被灰色的处世态度所影响。
  朱彤告诉记者,一个艺术家如果精神缺钙,基本的道德信念被功利主义击溃,就会在现实世界唯利是图的诱惑中迷失自我,思想上很难达到生命存在的更高层次,没有了那份对人类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坚定信仰,灵魂就会滑向猥琐的低洼。那么,这个艺术家的书画艺术在绘画史上,将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在追求书画艺术的过程中,每画一幅画,朱彤都心存不足而更加奋力追求完美,在他的心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无论是当医生、当老师和从事法律工作,他始终都没有放弃过对完美的追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朱彤说,在作品中,他不敢谈论自己造旨如何,但却能深刻地展现物象内在的生命本质,用最大的勇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朱彤认为,学习传统要为我所用,学古不泥古,学而要化,化而能生,最后达到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意境和风格。用厚德载画的情怀,以时代背景为主题,以自已的立意和审美取向,追求诗情画意的结合,随性而发达到情景交融、感人、鼓舞人和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共展艺术家的风采。
  留恋于朱彤的书画作品中,记者仿佛置身于山花灿漫的崇山峻岭中。朱彤画人物、画花鸟鱼虾,对山水更是情有独钟。也许是祖国的高山在他脑海中永恒,也许是故乡的水永远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从他众多的作品中,记者发现其作品大多以表现春风滴翠的群山、松风飞流的青山、烟波万顷的大山、幽谷清流的高山为主题。
  欣赏着朱彤的书画作品,记者仿佛见到他在漫漫艺术生涯中迎着风雨、走在骄饰、浮华、喧嚣的社会层面,向着艺术高峰拾级而上踽踽前行的身影。他的书画作品写意写心,展现了物象的内在生命本质,以独特的立意和取向,追求诗情画意的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雅俗共享的艺术效果。研读着朱彤的书画作品,记者不禁为他的书画艺术充满着对人类与国家命运的思考和眷恋肃然起敬。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4)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宾宾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10-02-14 03:02 最后登录:2022-07-15 17:07
优美散文
  • 老牛的晚年

    在我所见过的老人中,老牛简直是太幸福了:退休后,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和睦相处,邻里...

  • 弟弟与纸飞机

    我每次到机场时内心总会被触动,撞开很多关于弟弟的记忆。飞机起飞之后,我静坐在机舱...

  • 翰墨写人生 紫藤显风骨

    有人曾赠钟秋先生一联:翰墨写人生,紫藤显风骨。用于钟秋先生甚是贴切。他自号石墨...

  • 致敬屈原

    文/郭爱玲 轮回千年的吊念,刻在透出粒粒米香的端午粽子里,渗透在棵棵艾草的清香里。...

  • 夏日微凉

    夏日清凉 夏日的阳光炽热的烘烤着苏州城的大地,垂柳低着头,知了不住的嘶鸣,空气中...

  •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善待

    残星点点——记一个被造化捉弄的动物 月亮已经挂在遥远的天边了。 几乎是一轮圆月,很...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