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人散文 > 当年的知青生活

当年的知青生活

时间:2015-12-01 16:13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乔显德点击:
        
        1975年,大约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最后一批,全国各地的知青们,响应伟人毛泽东发出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于是乎,他们告别了繁华的大城市,奔向了祖国四面八方的偏僻乡村,要说这批知青下乡与我特别有缘,因为知青们下到了俺村,有的知青进入了俺家,给我很深的印记,我就想拿起笔来,写一写当年的知青故事。
       知青的到来,对于这个封闭了几十年的村庄来说,无疑是一件破天荒的新鲜事,使这个近2000人口的大村轰动起来。我那时正在上学,放学的时候,就见一群人急匆匆地向大队办公室的方向走,不知咋回事?再一问是“知识青年来了”,再往前急走着,就见三俩一伙,五人一帮的男男女女,嘻嘻哈哈地往前走着,都想跑到前面去看个热闹,走姿各不相同,孩子们奔跑着,青年男女们一边嬉闹着,一边急急地走着,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听说“知识青年来了”,也想去看看光景,迈着“三寸金莲”小脚,上面心头着急,下头的三寸金莲小脚急不得......。只一会儿功夫,村中央的大街两旁就围满了人,竟把全村唯一的一条7米多宽的大街围了个水泄不通,现场的热闹气氛真令人感奋,大队办公室门前挂起了醒目的“热烈欢迎知识青年进驻乔家大队”的红色横幅,村中央站着男女两队小学生,两手举着大红花,载歌载舞,嘴里不停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大队的锣鼓队也即兴敲起了欢快的锣鼓,“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振奋人心。欢迎场面的热烈程度不亚于上级领导来检查,非常热闹。这时,刚上任不久的大队支书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了:“全体社员同志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上级派了15名知识青年来到了咱大队,这是对咱乔家大队的信任。希望大伙拥护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口庄户腔的大队支书刚讲完话,就听到了一个十分悦耳的“女高音”:“各位乡亲们、大叔大婶们,我叫张丽华,是青岛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驻乔家大队知青组组长。”话音刚落,就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们15名下乡知青,从小生活在城市里,过惯了城市生活,刚刚跨出校门,来到这里,对农村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不习惯,但我们决心扎根农村,接受乡亲们的再教育,我们的到来,可能会给乡亲们增添不少麻烦,请多多谅解!在这里,我代表全体驻乔家大队的知识青年表示衷心的感谢!”接下来,大队支书和团支书一起,把知青们引领到了村子后面崖坡下新腾出的八间房子里,也就是我住老屋的崖下,那时,一出门往左一拐十几米就是。从此,这里就成了知青点,党团支书安顿好了吃住,就让知青们先休息。第二天,就为知青们讲了村史和村子里的基本情况,尔后,就按一个生产队一名知青的比例,大的生产队可分配两名知青,这样,把15名知青分到了12个生产队里,知青们便开始了漫长的插队生活。
       “阿庆嫂”大婶
      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当儿,全国城乡普遍上演《红灯记》、《沙家浜》等八部样板戏,在农村很轰动。在家乡放映《沙家浜》时,女主角阿庆嫂一出场,就引爆了戏台子下看电影的观众,顿时一片哗然:“哟,你看这个阿庆嫂像不像喜梅她娘?”、“像,太像了”、“别听她说话,只看模样和动作,真像荆成金老婆。”一场电影下来,家乡又出了个“阿庆嫂”。也就是从场电影开始,“阿庆嫂”的名字就被叫出去了,大队研究为知青点做饭人选的时候,有人就提起了“阿庆嫂”,结果一锤定音,就是她了。这个“阿庆嫂”就如同《沙家浜》电影里的“原型”一样,“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她每天先为知青们做好了饭,再回去做自家的饭,生活都很顺利。
知青下乡的时候,农村老百姓能吃上玉米饼子的就算生活宽裕的家庭了,“阿庆嫂”就天天为知青们糊上一锅玉米饼子,自以为知青们肯定很乐意吃,没成想,在大城市里吃惯了细粮的知青们,见了玉米饼子就够了,嫌玉米饼子磨嗓子,吃不下去的时候,就顺手扔到猪食罐里。有的社员上坡的时候,顺着崖坡上来回走,往崖坡下的知青点看时,便看到了扔在猪食罐里的大黄饼子,觉得真疼人,背后里就骂知青们“不吃人粮食”。“阿庆嫂”也见了她亲手做的玉米饼子被扔掉,更觉得心疼,但她想,大城市和农村毕竟不一样,过惯了大城市优裕生活的知青们,在农村过这种艰苦生活确实不容易,以后慢慢适应就好了,她也就不便说什么,假装不知道。后来,知青们听说在农村能吃上玉米饼子就很不错了,大队里照顾的也挺好,专门挑选了人来做饭的,且这位“阿庆嫂”发现扔了的玉米饼子,却没说什么,这就够宽容的了。知青们感到了愧疚,觉得对不住当地的老百姓,更对不住这位“阿庆嫂”。这件事情过后,知青点里再也没发现扔玉米饼子的事了,对这位热情周到的“阿庆嫂”更亲近了,都亲切地叫她“阿庆嫂大婶”。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知青们更重感情,这不,2011年的一天,所有在乔家大队下乡的青岛知青,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自发地组织起来,乘大巴来到了乔家村,专程去拜访“阿庆嫂大婶”,又一起啦起了当年的知青生活,情意绵绵,恋恋不舍,感到当年的那段生活经历确实弥足珍贵,彼此间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令人难忘,发生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外援”刘富生
      青岛知青刘富生来到了乔家大队,扮演的角色决不仅仅是一个知青,他更大的魅力和价值是把篮球文化传给了这里的年轻人,这就如同NBA球星麦蒂到青岛CBA俱乐部当外援一样,靠的是影响力和辐射力。你想,刘富生是从大城市学校球队出来的,他打篮球的水平自然了得。他的球艺特点可谓“精、准、快”,说白了就是球艺精、投篮准、运球速度快,动作细腻、熟练、漂亮,看了赏心悦目。我那时也经常看到,往往平时冷落的篮球场,他一到来,立刻就会热闹起来,他很随和地加入其中,一人带求,二、三人防守他都防不住,他左晃右摆,中间快速突破,一路过关斩将,打的对手没了脾气,他的球艺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了乔家联中的青年学生们,后来,这里的许多学生成了“小刘富生”。
刘富生引领的更是一种篮球文化、体育运动,他用比赛来带动篮球运动,来活跃这个山村的文化生活。他听说有一支通讯部队在乔家大队拉练,并且爱好打篮球的多,就主动找到了这个部队的指导员,商量着举办篮球友谊赛的事,部队指导员见他如此热心,当即答应。刘富生乐坏了,也忙坏了,他把知青点会打篮球的、在外工作返乡的、学校体育教师等组织起来,成立临时篮球队,参加了篮球比赛,这场军民篮球赛,可以说是乔家大队前所未有的一场高水平的篮球赛,确实赛出了友谊和水平,比赛一直打得难解难分,部队的一个1米9的大个子不时地在三分线外投上一个远距离三分,刘富生就会带球突破上篮,换一颜色,直到终场结束,几乎打了个平手,双方握手言欢。初试了这场比赛,不免引起了部队篮球队员的惊叹,真是深藏不露啊!在这样偏僻的山村里,竟有这样的篮球高手,跟正规部队的篮球队打的不相上下,从此刘富生名气更大了。每当提起这场篮球赛,家乡的许多人仍记忆犹新,忘不了知青刘富生和部队的那个1米9的大个子。
刘富生插队生活的付出和收获显而易见,那就是带起了一个偏僻的革命老区的体育文化,尤其是在乔家联中这群青年学生中掀起了“篮球热”,继而使这里所有爱好篮球的球迷都动起来了,使平静如水的山村掀起了层层涟漪,无形中体现出了一个下乡知青的价值所在。刘富生返回青岛时,社员们、球迷们都涌向街头、村口,含泪相送。就像NBA球星麦蒂离开青岛回美国一样,虽然场面不如欢送麦蒂热烈,但老百姓送别情更深、更浓。事情已过去了这么多年,这里的老百姓还能在思维里搜寻到刘富生的影子,还能回忆起这个知青不寻常的篮球球艺,从刘富生身上人们读懂了一个下乡知青带给农村的是什么。
靓丽张丽华
       说到知青组组长张丽华,人们对她印象很深,从听到她进驻乔家大队时那悠扬、标准的声音,已对她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她身高1米7的个子,身材窈窕,长相漂亮,风姿绰约,讲起话来落落大方,办起事来干脆利落,只要往人眼前里一站,就会令人们眼前一亮,在这个偏僻的村子里,不知吸引过多少人的眼球,可谓“山村一枝花”,大队支书就把这支“花”插在他所在的第八生产队里。知青下乡的年代,正是农活最累的年代,许多农活都得靠手推、肩挑,这个细皮嫩肉的张丽华,从来就没见过这样的干活场面,何况整天跟着社员干,哪受得了这样的苦?只干了不到一周就受不了了,稚嫩的小手磨起了泡,沉重的担子压弯了腰,累得腿痛胳膊酸,晚上躺下一觉睡到天亮,怎么也不想起来,现实的知青生活与她想象的差的老远,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她登门找到了大队支书,诉说了她的苦衷......。支书问她想干什么的时候,张丽华说出了开始就想好了当老师的想法,这个支书对她特别关照,一口便答应了她。接下来的张丽华便当上了本村小学教师,这是她向往的职业,她如鱼得水,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思想十分活跃,她教学之余,充分施展自己的文艺特长,苦练音乐、舞蹈,每逢重大节日,组织教师和学生编排文艺节目,在大队、学校里演出,活跃了农村生活。
张丽华就像是大多数知青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下乡知青有知识、有文化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他们身体素质弱、不懂农村、不了解农民的一面。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若能发挥出自己聪明才智的一面,一定会大有作为的,知青生活就会成为自己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后来踏入社会新生活的“铺路石”。否则,适应不了农村生活,经受不住农村的艰苦,终会使下乡的那段生活经历成为心中的阴影。
张丽华,应该说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在广阔的农村展示了才华,却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迷,她有着优越的条件,还担任知青组组长,知青返城时,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自己却是最后一个回城的,许多社员看着知青们都走了,还是没有张丽华的份,都看不过眼。
       “大老李”服输
“      大老李”,其实并不大,他当时只有22岁,因为长得高大、粗壮,模样长的成熟而得名,他分配在10队里,这个生产队的大多土地耕种都得上沟爬崖,当年又没有拖拉机,地瓜、玉米都需要用手推车来运,推车既需要力气,更需要巧劲,只有经常推车的人,才能摸索出经验来。社员们考虑到推车子是重体力活,“大老李”从没推过这种手推车,在往车子上装东西时,有意给他不装满,而给放假回生产队劳动的学生却装的满满的,引起了“大老李”的注意,他觉得自己正20郎当岁,长得又高又壮,“身大力不亏”,为什么偏偏比十五、六岁的学生推得少,感到很没有面子,心里不服气,也要给他装满车。社员们都说,别看你长得壮,你没推过这种车子,你推不过这个小孩子,“大老李”更犟起来了,说不信,非要打赌。这样,就给他和那个学生装的基本一样多,只见这个学生蹲下、袢上肩,很从容地一下子就鼓起来,轻松地推出了地头,“大老李”开始不用车袢,也起身鼓起了车,可怎么推也推不动,别人劝他用车袢,他加了车袢,卯足了劲,却弯不下腰,车子走了几步就不动了,车轱辘越陷越深,越着急越不行,急得满头大汗,还是推不出去,大伙见状,上前帮他拉出了地头。“大老李”红了脸,这回真服了。“大老李”服输,真实地揭示出当年知青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走出家门,来到农村,农村生活没经历过,在进入农村这种懵懂的生活中,也把那种不服输的心态带来了,一旦经过现实生活的考验,经过现实例子的对比、磨砺,自己也就逐步成熟起来,这种农村生活朴素的“现实教育”,却使知青们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受益匪浅。
       小李和小乔
      小李和小乔都是女知青。都分到了第二生产队,她俩的插队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李下乡插队时22岁,在知青中年龄偏大,她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这种家庭教育,使小李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性格,在下乡锻炼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低调,处事比较稳重,为人忠厚诚实,平时寡言少语,舍得吃苦,只顾埋头干活,从不偷闲,经常和农村妇女一样累得满头大汗,很快就与土生土长的农村老百姓打成了一片,时间一长,跟农村姑娘没什么两样。
小乔插队时只有19岁,是这个知青组里年龄最小的,她父母都是领导干部,平时对她娇生惯养,把她视为“掌上明珠”,这种家庭教育,使小乔养成了不会干活、不愿干活的习性。但她用自身的优势弥补了不足,她性格开朗,头脑灵活,心眼活泛,伶牙俐齿,整天就像会叫的鸟儿一样,见了男社员,一口一个“大叔”,见了女社员,一口一个“大婶”地叫着,把二队的社员们叫得心里美滋滋的,直夸“这青岛嫚嘴真甜啊!”,这甜甜的嘴巴让她少干了不少活。
        小李和小乔的插队生活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类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年庞大的下乡知青队伍中,一部分知青,父母都是领导干部,家庭条件优越,在家娇生惯养,从没经历过艰苦生活的锻炼,农村生活对这部分知青触动很大,他们实现了对农村生活由“偏见”到逐步适应的转变,往往这部分知青下乡生活印象会更深。另一部分知青,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对他们要求都比较严,逐渐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他们一旦进入了农村生活,很快就会适应,也就形成了两类下乡知青生活的鲜明特征。
        知青生活像一幅流动的画,给农村的山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知青生活像一组抒情的诗,为农村生活增添了几多浪漫情絮;知青生活像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美丽的农村新生活;知青生活像一段段迷人的故事,讲述了插队经历的感慨和收获。 
       乔显德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老牛的晚年

    在我所见过的老人中,老牛简直是太幸福了:退休后,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和睦相处,邻里...

  • 弟弟与纸飞机

    我每次到机场时内心总会被触动,撞开很多关于弟弟的记忆。飞机起飞之后,我静坐在机舱...

  • 翰墨写人生 紫藤显风骨

    有人曾赠钟秋先生一联:翰墨写人生,紫藤显风骨。用于钟秋先生甚是贴切。他自号石墨...

  • 致敬屈原

    文/郭爱玲 轮回千年的吊念,刻在透出粒粒米香的端午粽子里,渗透在棵棵艾草的清香里。...

  • 夏日微凉

    夏日清凉 夏日的阳光炽热的烘烤着苏州城的大地,垂柳低着头,知了不住的嘶鸣,空气中...

  •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善待

    残星点点——记一个被造化捉弄的动物 月亮已经挂在遥远的天边了。 几乎是一轮圆月,很...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