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淡泊衬晚霞

淡泊衬晚霞

时间:2010-07-17 20:52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晏斯敏刘行宾点击:
        

  蒋国珍,一名年逾八十的老党员、乡村离休教师。23年前,他把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献给了希望工程;40多个春秋,他资助、奖励的学生达2万人,捐助困难学子的资金达20万元,超过了他近40年来全部工资的总额;他毕生省吃俭用,家徒四壁,资助学生却倾其所有;他一生无儿无女,可被资助的儿女遍及九州,近百万群众传诵着他的故事……
  
  风雨心向党
  
  7月17日,记者在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的乡村田埂上见到蒋国珍老师时,他头戴草帽,光着脚丫在自己开垦的水田里,弓着背用双手扒着田里的草。
  
  在蒋国珍老师的家,记者见到了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门开处,一口藏红薯的地窖旁是用蛇皮袋装着的干牛屎(当柴火用);进入后间,一张破旧不堪的床上放着几件旧衣服,旧书桌旁一排放着六个坛子,除了一坛是米,其余都是红薯干;一条缺了角的旧板凳和一个用砖头砌起的土灶台似乎在向记者诉说着主人的贫穷。采访中,记者发现蒋老师的家居然找不到切菜用的砧板。同行的张主任看出记者的心思后告诉记者:“不用找了,蒋老师一年四季是不用切菜的,他吃的是红薯干拌稀饭。”
  
  除了那盏挂在墙上的旧石英钟,蒋老师的家竟然没有照明电。当记者询问张主任时,蒋老师却解释说:“不用问,我是拆了的,用电多浪费钱呀……”记者望着他那瘦弱的身体,花白的头发,敬佩之心涌上心头……
  
  记者清楚地记得,蒋老师一个月的退休工资是1360元,全年是16320元。可从今年资助学生的名单上,蒋老师资助学生的金额己经超过了20000余元。面对记者的不解,蒋老师笑着说,他一年的奖金有近2000元,加上自己开了荒地近1.1亩,其中种了4分水稻、3分棉花、3分红署、1分芝麻,还有另外的收入。记者在一本小本子中看到四张收据共计7000元是资助上大学的贫困生的。还有川里小学学前班的四位学生的资助名单。
  
  在南昌大学读书的廖二宝听说蒋老师乐于助学,前往蒋家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哪能请他扶助,他才是需要扶助的人啊。”蒋国珍知道廖二宝的家境后,硬是冒雨来到平塘村,将4000元钱塞在廖二宝手中。蒋国珍返回时,廖二宝热泪盈眶送他到村头。
  
  1930年,蒋国珍出生在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1949年被推荐到新干县机关工作。怀着对农村孩子的热爱,他于1954年主动申请到铜鼓县一所农村小学支教,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1957年他被错划成右派,经常受到批斗,常在批斗中叹息说,现在都是坏人斗好人。为此,他精神遭受打击,身心受到催残。逆境中的蒋国珍仍坚持真理,一直默默地期盼着党的拨乱反正,期盼着教书育人事业的雨过天晴,期待着早日回到自己心爱的讲台。
  
  1979年,年近50的蒋国珍彻底平反雪昭。那一天,他大声高呼:“我解放了!”他重新回到了魂牵梦萦20余载的乡村小学,回到了渴求知识的农村孩子中间。他精神振奋,一举将国家补发他22年的9600元工资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希望工程。
  
  蒋国珍说,他早就盼望成为党的一员,尽管以前被打成“臭老九”,不敢向党组织申请,但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95年,65岁的蒋国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97年,他激动地站在党旗下宣誓入党。
  
  倾囊献爱心
  
  错划成右派之后,蒋国珍被迫在家乡种了20余年的地。他深知农村孩子之疾苦,渴望读书但又没钱。站在阔别20余载的讲台上,他恨不得将自己的知识一下子全都倒出来。然而,年近中年的他似乎还达不到他对自己定下的要求,他决心寻求一种新的帮助途径,播洒久藏在心中的关爱火种。
  
  “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心还惦记着学生,虽然不能上讲台,但我要以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学生,也算是了却我的心愿。”于是,他和下山桥中学联系上,省吃俭用,从每月的工资中拿出大部分资金来扶助学生,对每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前50名者,分等级每人分别给予5元、10元、20元的奖励。对家境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他开始十几元、几十元不留名地代交学费。
  
  蒋国珍每次来到下山桥中学,学生亲切地喊他蒋爷爷。从学生至真至纯的目光里,他读懂了人生奉献的真谛。他无数次在心里默念着:“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孩子们,好好学习吧。”
  
  据受蒋国珍资助过的李爱平回忆,他在读小学时,蒋爷爷是他的班主任。在读初二时的一天上午,天下着绵绵细雨,他因没钱买饭票在教室里发愁,蒋爷爷打着赤脚,手拿一根扁担、两个蛇皮袋,一身水淋淋地走到他身边说:“爱平,你有困难,怎么不对我说呢?”随即拿出一张“李爱平交来大米42斤”的收条放在桌上。当时,李爱平感动得热泪盈眶。1990年,他的哥哥李志平考上大专,因家境贫寒,无钱供读,全家人愁喜交聚。蒋爷爷知道后,带着几千元找上了门,叫李志平去学校报到,并嘱咐他到校后,别忘了给他写信,因为他要继续帮助他。1994年和1995年,李爱平和妹妹李爱梅又相继考取大学,全家人再次陷入困境。这时,蒋爷爷又来到他家,对他父亲说:“你家三榜题名,大好事啊,高兴才对呀!”蒋国珍又当即送上1900元钱。在这前后几年时间里,蒋爷爷共资助他家三兄妹近9000元。
  
  宁静怡遐想
  
  蒋国珍虽已退休但仍闲不住,人们经常见他穿一身破旧的粗布衣服,打着赤脚或穿一双解放鞋忙碌的身影。
  
  他平日里辛勤劳动,把卖棉花、白菜、红薯的钱都用于助学。他经常用红薯、蔬菜加一把米煮成泡饭,早晨一煮三餐,早餐后便密封在旧棉被里保温,留着中、晚两餐继续吃。他荤腥很少买、烟酒不沾,只是每月买十几斤米(有时拿蔬菜、薯藤等作物去换别人的米),每月买一、二次很少人买的牛肠回来熬油。他买一条毛巾,要剪成两段,分两次用几年。他学会了裁剪,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动手一针一线缝制或捡别人不穿的衣服缝补的。晚上村里人家灯火通明,他却点煤油灯,村民忍不住对他说:“现在城乡电价统一,照一盏电灯用不了几个钱啊。”他却说:“我要一分一毛地把钱节省下来资助更多的困难学生。”
  
  逢年过节时,许多单位和部门给他送去水果、糕点、年货等慰问品,可是,待慰问者走后,他不是转送给别的孤老,就是换成钱助学,自己从不享用。区政府要送给他一台彩电,他却说:“拿买彩电的钱去扶助困难学生吧。”
  
  乡亲们关心地问他:“你这样做不是太苦了自己吗?”他却说是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的兄弟责怪他:“你都近80岁的人了,还这样苦下去,吃得消吗?”他却笑着缄口不言。蒋国珍勤俭持家、乐于助学的精神虽然让人无法理解,但从他给一位被资助的学生的回信中,可以领悟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精神内涵:“快乐与他人共享,快乐会加倍;替别人分担痛苦痛苦会减半;唯有为他人吃苦才是甜。”
  
  翻开蒋国珍那本发黄的笔记本,记者看到一连串的学生名字和数据:敖辛伦,1350元;皮秋根,3350元;廖小杰,4800元……经他资助过的学生资金达20万元,超过了他近40年来全部工资的总额。
  
  淡泊衬晚霞
  
  蒋国珍说:“我现在每月有1000多元钱工资,在村里,算是收入较高的人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能力带领群众搞经济致富,唯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村困难学生,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蒋国珍的心中装满了党的事业,装满了人民群众,唯独没有自己。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格,从他的语言和行动中,我们读懂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朴素感人的情怀。蒋国珍在家门口自拟了一幅对联:“宁静怡遐想,淡泊衬晚霞”。这不正是他党性的写照吗?
  
  这就是蒋国珍!他不图名,不求利,于己甘守清贫,于人倾囊相助。
  2004年10月14日,时任省委书记的孟建柱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对党的事业贡献很大,希望你坚持下去,把党的精神发扬光大。”
  
  2004年11月8日下午,蒋国珍的身影出现在渝水区罗坊中学和下山桥中学的校园里,这个下午,他向罗坊中学贫困生捐助了5460元,向下山桥中学贫困生捐助了830元。
  
  蒋国珍默默地奉献着,不断用行动书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责任编辑叶子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宾宾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10-02-14 03:02 最后登录:2022-07-15 17:07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