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昨天的百官:“舜井”的传说

昨天的百官:“舜井”的传说

散文
时间:2011-12-15 08:36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上虞厂房网点击:
        

  百官的龙山脚下,在一片青翠的丛林中,沿着石阶而下,就可以看到一口“舜井”,这是一口古老的井。井沿是用石条砌成的,井呈八角形,径不过丈许。井水很清,清得能看到井底青褐色的石头;井水很亮,亮得像一面大镜子,让大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井水很绿,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井的前面立有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舜井”两个大字。石碑虽然有了绿绿的青苔,似乎很陈旧了,但“舜井”两个字依然是清晰遒劲,好像是在诉说着“舜井”的故事。
  
  40多年前的1964年,上虞大旱,县城百官的河道、池塘干涸,曹娥江海水上托,咸度增加,居民饮水发生严重困难!县政府组织人员寻找水源,根据当年一位80多岁的百官老人指点,在龙山西北原大舜庙舜井旧址附近找到了水源,这潭水是百官名泉龙王塘水,泉水甘澄、久旱不枯、久雨不溢。潭底卵石清澈可数,水面能浮钱质硬币。1984年扩建成井,现代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题书“舜井”井名,建碑于井旁。
  
  如今的这口“舜井”少有精致的构造和设施,不是那口古老的百官“舜井”,也不是最早的水井。先秦的《击壤歌》里有“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句子,这是水井出现于中原之地的最早记载,而上虞毗邻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的水井遗址,则更让水井的历史提前到了5700多年前,且其有着精巧的木结构。但在我看来,没有哪一口水井能有像“舜井”这般执着,至今依然鲜活地流淌着,默默地迎候着每一位前来汲水的人,犹如一盈大地的乳房、一脉生命的乳汁。无论斗转星移、岁月更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舜井”都没有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更没有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碑文可以剥落,彩绘可以凋零,然而,这股从未枯竭的井水,四季琤琮,却会一直流淌下去......
  
  “舜井”的记载,最早见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纪》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又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虞”通“娱”)乐,故曰上虞。”另《史记·五帝本纪》引《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上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姚丘就是现在上虞的上浦虹养村。“舜井”系古老的百官三大著名古迹之一。《越中杂识》对“舜井”的记述为:“在百官市虞市庙北,东西各一。钱武肃王浚之,得谶记宝物。”舜井内的120余件宝物早已在千年前由吴越王钱镠命内衙指挥使徐仁绶迎归于杭州、建浮图(佛塔)以藏,而舜井也年久湮没。
  
  除了典籍的记载,百官、舜江、隐岭、龙山头舜座、明堂、教场、百官桥、“舜井”如此众多的地名和故迹,始终让我们上虞人自豪地相信,舜帝不是远古的传说,而是真真切切的乡贤。不管史书记载的这口“舜井”是否为舜亲自开凿?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口井以“舜”命名,当是我们后来的上虞人,后来的百官人出乎一种对“舜”的长久纪念。
  
  舜,亦称虞舜,姓姚,名重华,出生在上虞。重华石,因舜名,吴越时疏浚百官舜井(重华井)而获,今已灭失。《全唐文》第二部卷一百三十《开舜井得重华石记》和《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均有载:“吴越国王宝正三年八月十九日,重开舜井,收得重华石一片。窃恐年移代远,莫测端由,特令镌刻,用记年月。己丑岁林钟之月二十九日,天下兵马都元帅吴越国王记。”记录的是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吴越钱镠宝正三年戊子(928)闰八月,钱镠据旌教寺僧“义恩”所奏,差西都上直官、东都(越州)上直官各50人分期发掘上虞舜井东西两处,获谶记宝物120余件,曾立“吴越浚舜井得宝物碑记”以纪念,其中就有重华石。并有对其尺寸大小的描述:“有重华石一片阔三尺厚九寸左右有索痕深二寸。”南宋上虞籍诗人赵汝普《题舜帝庙》诗有云:“苍梧云断帝升遐,奇石江边自古夸。莫道薰弦无逸响,鸡鸣寸念亦重华。”重华石究竟为何物?令人疑窦丛生。
  
  从对其描述来看,重华石成片状,阔三尺(今90厘米左右)厚九寸(今27厘米左右),左右有悬垂的索挂痕迹,深二寸(6厘米左右)。据《明万历上虞县志》载:“原在百官舜帝庙前击之有声”,可见重华石后来被放置于舜帝庙前,且在敲击时能发出声音来,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它是否是一块磬石。“磬石”是指可以敲击发出乐音的石料、适宜制磬的美石,后专指古代乐器“磬”。《晋书·五行志》、《山海经》中均有“鸣石,盖磬石之类”的记载。
  
  《现代汉语词典》介绍:“鸣石,是指撞击后能传声甚远的石头,作砧石、磬石,击之若奏乐。”有趣的是在我国北岳恒山“恒宗殿”西侧,就有一块状如古磬的青石,以石击之,声震幽谷,酷似雄鸡鸣叫,称为“金鸡石”,为恒山奇观。甲骨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由某种原始的片状石制劳动工具转化而来,形如曲尺,其状后有变化,以石料或玉料琢磨而成。大致成型于我国虞舜时期,可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是庆典、祭祀的重要乐器。《尚书·舜典》记载,舜时“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为了“神人以和”而有敲击石磬,融诗、歌、声、律及百兽率舞的仪式。上古礼仪与音乐不分,这便是中华礼乐文化共同的源头。
  
  “舜井”内的重华石“为片状、有索痕、曾在舜庙前并能发音”它和其余宝物早已在千年前由吴越王钱镠命内衙指挥使徐仁绶迎归于杭州、建浮图(佛塔)以藏。而留下“舜井”内的重华奇石终经岁月变迁而失去了踪迹,让我们至今无法彻底揭开围绕在它周围的种种谜团。
  
  舜井的事迹见于《孟子》等古籍,据载,大舜年幼丧母,后母与弟弟多方迫害他。他们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幸亏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们称之为舜泉,也叫舜井。
  
  有关舜井的来历在余姚是这样传说的,很久很久以前,东海边余姚有座历山,绵延数百里,山西边有个渚山岙,山下有个小村庄,从上虞新搬来的一户人家有两兄弟,阿哥长得很好看,名字叫舜,舜的母亲早已生病死啦,父亲又讨了个后娘,由后娘当家,又生下一个弟弟取名象;阿弟脸孔黑呼呼,相貌倒勿难看。由于经常搬家,值钱的东西搬来搬去,搬得越来越少,后娘对自己亲生的儿子当作宝贝,恐怕一点点财产被舜分去,于是千方百计出坏注意。而弟弟象的脑子很简单,画个圈圈也会站上三天三夜,但是脾气却很坏,发起脾气谁也劝不了他。有一天夜里,后娘看看舜新造的草房勿入眼,叫象去放火烧掉,象也眼睛也没眨,马上就点火烧掉了阿哥舜的新草房。舜睡得半夜里,发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连逃都来不及逃出去了。舜急中生智,变成了一只火鸟,从火堆里飞出来。过了几天,后娘见烧勿死舜,又动坏脑筋,假意说家里东西无处放,叫舜在历山脚下挖个山洞,藏东西用。舜挖呀挖,山洞挖得老深老深,后娘却叫象在山洞顶上用脚蹦跳,黄泥塌下去正好堵住了洞口,想把舜闷死,可是,舜却变成了一条龙,从洞里一钻,钻到了现在的百官,“呼”的一声又钻出来了,地里钻出一个洞,洞深积水,后来被当地百姓当作汲水的一个天然水井。因为旱天勿为干涸,慢慢被后人在四周砌上石块,当作“吃水井”,这就是现在百官镇的“舜井”。
  
  但我们老百官人口碑相传却是另一种说法:据说帝尧时期,虞舜为避丹朱之顺剡溪江来到上虞,见这里的江河全被如山的黄沙堵塞,洪水四溢,咸潮倒涌,万顷良田无绿处,于是虞舜决心要治理江河,造福于民。他亲率百官于龙山脚下,搭茅庐安营,并教虞民造竹舟捞去江中黄沙,但因东海的猛潮一日二潮淹吞虞地,众百姓无淡水解渴,日久昏厥倒地者不计其数。虞舜眼看疏浚工程难于完成,日与民同挖沙疏浚,夜攀登龙山寻找水源。一天虞舜在一棵老松树下打盹,梦见百官龙山的山神指授,即在楷龙山脚下以剑刺唇滴血祭神,得《水经玉书》一部。于是虞舜按书中所指率百官察看地形,当看到龙王塘有一泓泉水汩汩滔滔不断涌出时,便在龙山脚下开始掘井取水,而且亲力亲为。舜母见舜儿指冒血,深为感动,也帮着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成了这口大井,解民于倒悬。此井旱年不涸,涝年不溢,水质清澈,水感甜美。到了第三年春上,百官的老百姓集聚于龙山,计议着要为此井立一块石埤,以志不忘舜帝的治水功绩,但被虞舜拒之。舜母说这是区区小事,是为帝者的本分,算不得是个功德,也不值得永存流芳。结果,碑没有立成,但老百姓对舜的功德口碑相传广为流颂。并把这口水井取名为“舜井”。
  
  后来百官的先民们为了表示对舜帝的感恩之心,重新打理了这口井,那井口直径约有两米,砌成四方青砖台基。井上有亭,称之舜井亭。亭内有碑,上书斗大“舜井”二字。后来百官的居民们也为了表示对舜帝的尊敬之意,自觉形成“只准喝,不准洗涤”这一条规矩。
  
  “规矩”虽无文字记刻,却至今仍为人们自觉遵守着,那怕久旱不雨江河晒裂,百官的女人也决不会到这个水潭中去洗衣洗菜,更不会有顽皮淘气的小孩到井下戏水。1967年上虞遭受旱灾,有一百多日滴雨不下,境内所有的江河池塘全部开裂,唯有舜井水不枯。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涌向舜井,但到了“舜井”面前,大家心情异常的平静,一个个自觉的排队吊提井水,从未有过抢水争吵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为大家都知晓,这是一口“舜井”。
  
  前几年来拜谒“舜井”的游人越来越多。百官人怕弄脏“舜井”之水,特地清除了积存井底的千年污泥和残渣,铺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黄沙和碎石子,让“舜井”的井水更是清得能见底,纯无灰尘。后来又用混凝土制了井台,并请现代左笔书翁费新我书写了“舜井”二个字,立碑于井旁。
  
  传说中的“舜井”故事,虽然没有什么太诱人的魅力,更不能算作是一页历史。然而,百官的先民们却把它视同珍宝,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唐代诗人朱庆余的《舜井》诗云:“碧甃磷磷不记年,青萝深锁小山颠。向来下视千灵水,疑上苍梧万丈天。”便是很好的佐证。“舜井”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欧阳修、苏辙、元好问、曾巩等文学大家都曾写诗赞美过。曾巩在诗中所写,“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
  
  虽然今天百官的变化日新月异,水井的概念已在大家的记忆中逐渐模糊和淡忘,但是这口“舜井”却会依然一直陪伴着生活在百官的人们,相信舜井的传说也会越来越美。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