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大家都来云南找山珍,因为很美味

大家都来云南找山珍,因为很美味

散文
时间:2014-06-27 14:04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消水白鹤飞点击:
        

  如果不是来到云南,就不可能在大山深处寻找那一朵朵与现代农业和文明毫不相干的野生菌,大概很难体会到大山恩赐的鲜美与丰腴。当刚刚出土的菌子被捧在手心,只会赞叹造物的神奇与宽厚,真心要善待这山中的珍宝了。听当地老农讲,每年过了六月的雨季,七、八、九月份是云南各样野生菌蓬勃上市的季节。
  只要到野地里、松林下走一圈,每天都有新鲜的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肥嫩喜人的菌子把自己喂饱,吃到浑身都充满了菌子带来的大山灵气,然后叹一口气说,恩,这才是鲜美的生活;在大都市中对眼花缭乱的添加物战战兢兢的人,这个时候都敞开了胸怀,心安理得地享用着这纯洁无暇的天然食物,想象着自己从弥漫尘嚣的工地中抽身而出,一脚踏进空气清甜的深山之中,四处寻找松露、羊肚菌、牛肝菌、红葱菌、白葱菌、青头菌,还有珍贵的松茸菌等。这里的菌类,是中国西南蕴藏最丰富的菌类资源之一。
  对于土生土长的云南沾益人来说,记忆里下雨天吃菌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菌子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整个夏天,仿佛随雨水和雷声而来的,全是鲜美肥嫩的菌子,找菌子也会是兼具郊游和探险于一身的有益活动,人人可得,绝无成本。只要雨过天晴,随便找个山坡,就能完成这项游玩与美食同时进行的活动。往往需要一根棍子,一个竹篓,有经验的人带着新人,在不高的树林中转转,就能五颜六色地满载而归,分辨毒菌是多数生活在山区的人小时候的基本生活常识课,敏锐的找菌直觉也仿佛天生带来。摘了一背篓一背篓的菌子,吃不完的就拿到城里买卖,再多得吃不完,就用油炸,做鸡枞油是以往家家必备的节目,鸡枞多得要泡在大盆里洗,用菜油炸干水分,只剩下喷香扑鼻的一小罐,可以累月地存放,长久享受着美味。至于松茸,寻常人家常常不屑一顾,最多用晒干的炖鸡。
  又或者松露,那是气味古怪口感不佳的东西,拿去喂猪,或者扔在地上白白烂掉。比这两种有魅力的多得是。确实,大概没有一种食物可以像野生菌这样,只需要雷电、雨水,就在随便一个山林里生长,然后由散步的山民拣回来入菜。整个生长过程,与现代农业完全无关,只靠老天赐予鲜美和清甜的滋味,所谓山珍,也不过如此。人们每年享受着它的存在,像空气一样自然,绝不过度索取,也不刻意维护,就像相处了多年的老友,不用言语就早有默契。然而如今,这样古老的传统被打破,被视作理所应当的恩赐越来越稀少,越来越珍贵,人们急切地从这大山的赐予中抓住财富,新鲜的菌子被运送到遥远的地方,满足远离大山的人们尝鲜的需要,云南的野生菌渐渐从寻常人家的季节野菜变成了高档餐厅里的贵价食材,而找菌子、吃菌子那天生朴素单纯的快乐日渐稀薄,山珍处在被浪费的境地。所以,趁着还来得及吧,只有亲手从松林中摘起一朵沾染着泥土和雨水的菌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山珍的真正含义,实现自然与人的完满的轮回。找寻云南野生菌越来越不是容易的事情了,眼下雨季到云南,人们都在摇头,菌子格外地少了,鸡枞许多山头已经几乎采不到一朵,价钱也数十倍地上涨着,一朵要卖上百块,品质好新鲜的,对于居住在城里的人来说,更是少见。制作鸡枞油的传统,也因为昂贵的原因,几乎要中断了。
  山珍名副其实地珍稀了起来。松茸也不容乐观,松茸,是云南对外影响力最大的菌类,产量和价格都颇高,但因为它并不像寻常菌类那样长在山坡上,一般的山里是找不到的,往往需要3000米的海拔、5年以上的林子,在云南,也只五街、剑川、香格里拉那些难以进入的深山里才多。人们为了菌子带来的巨大利润在不辞辛劳地奔忙,令本来诗意的找菌子也成了一件“苦差事”。我好吃这一口,就跟着本地老农一起找菌子,并总结出了一套看天吃菌的秘诀,最基本就是将夏季的雨分成若干细微的品种,最恰当的表述就是当某一天电闪雷鸣过后,下了一场开始猛烈继而整齐有序不大不小的雨之后,第二天早上晴空艳阳,那就一定有菌子破土而出了。要等到太阳把红土都晒干了水分,才可以进山找菌子。一般栎树挨着松树,太过年轻或者十分茂密的混合树林都是长不出菌子的,只有疏密相当、阳光可以透过树叶的间隙照在树根附近才行。
  红土地上覆盖着厚厚一层半腐烂干枯的树叶和松针,菌子就藏身在叶子下面,老玉色的青头菌、黄澄澄的鸡油菌、黑漆漆的牛肝菌、雪白的鸡枞花,纷纷躲避着巡山人的眼睛。找菌子要到密林深处,用十分的耐心才能有所收获。所以需要一根树枝,齐头并进,在林中穿行,一边用树枝拨开树根附近的枯叶杂草,搜寻那些躲藏的珍宝。太阳晒出些蒸汽来,树林里有泥土和松树混合的潮湿温暖的清香味道,这一趟决计不轻松。菌子并不需要播种啦,松土啦,施肥啦等等,只要一个晴天霹场雨,它就冒了头,怀疑那是一种菌子的魔法,因为要么转遍整座山一无所获,要么只寻着一朵就像念出了阿里巴巴宝藏的咒语,大大小小各色的菌子都自动从藏身之处冒出来等你去采,这就叫菌子的窝。
  那一朵青头菌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大喇喇地开在一个色斑纹有点像古代的铜盘,几根褐色潮湿的松针搭在上面,算是不起作用的掩护。握住菌柄,轻轻一提,雪白的根就整个露了出来,那雪白如同在牛奶中浸过一般,一点点黑色松软的泥土粘在上面,更加衬托出那菌的细腻洁净,竟然像粗布麻衣也盖不住脱俗之气的世外仙人。
  菌子是有窝的,如果发现一个,周围往往有一群,果然,在栎树下那一片蓬松的苔藓边歪歪扭扭地挤着一簇鸡油菌,金黄色油汪汪的,好像十分不甘心要全力擦亮巡山人疲倦的眼睛,挖出来就像捧着满手黄金,把周围都照亮了。菌子刚从林子里采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超凡脱佮,丝毫不见有人间浑浊气息。当时,采菌子本是相当随意的事情。早年间,住在山脚的居民,常常是身手矫健的,当客人来访,厨房里冒起炊烟的时候,就有个主妇想起来“今天有菌了,我来加个菜”,然后就兀自拿个搪瓷大碗,开了后门进山去了。
  不到一个小时,她也必定笑吟吟地端着一碗黄的绿的黑的各种杂菌下山来,进厨房切点腊肉,叮叮当当地切了就炒作一盘。运气格外好的,还会带一朵如同雨伞半开的灰色鸡枞菌下来,那就撕一下放在走地鸡汤里吧。实际上,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登山、在密林中穿梭寻找菌子,很难体会到山珍的真正含义。
  那些自自然然、轻轻松松长在半腐烂的松毛和树叶下面的菌子,菌伞里盛着还没有被晒干的昨夜的雨水,就像钻石。菌子从松软的土里冒出来,又是一尘不染,此刻说起荷花什么的都显得俗气。这种胖嘟嘟的食物,是去年同一个地方那朵盛开的菌伞洒出来千万孢子中的一个,就像老朋友,客客气气地就在树下等着。也有偶遇的采菌人,那便是缘分了。就像我今天拂去枯黄的松针和落叶,发现一朵硕大的白葱菌一样,开心无比。菌子捡回来后,自已不完全认识,还要找当地老农一朵一朵鉴定。
  一般有如下鉴别方法:
  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菌子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下,有毒菌子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有毒菌子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
  3.看形状。无毒菌子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菌子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生菌子撕断菌秆,无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菌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测试。采摘回来的野菌,对形状、颜色有疑虑,可用葱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是有毒菌,如果葱不变色则一般无毒。
  7.煮试。在煮野生菌子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野生菌子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有变色|无毒。
  8.化学鉴别。将野生菌的汁液取出,用纸侵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9.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面上,如果牛奶在其表面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证明是有毒菌。
  
  翟建国
  
  2014.06.25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