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土桥赶场往事

土桥赶场往事

散文
时间:2015-01-05 15:31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白桦林点击:
        
  巴县(今巴南区)的土桥,是重庆多年的老集镇,有赶场的传统,历史悠久,长盛不衰。
  往年,到了赶场天,那可热闹。周边李家沱地区,以及远处道角南泉以及长江对岸的群众,十里八乡的乡亲,小商小贩,一大早就三三俩俩络绎不绝的往场上赶,兴高采烈地要到土桥出售农副产品或购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也有只是来看热闹,找亲朋好友喝茶聊天顺便办点事的。乡亲们挑着蔬菜、背着背篓、担着粮食、拎着家禽,从四面八方涌来。赶场天的土桥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如同欢度盛大的节日一般。
  花溪河畔的土桥,地理位置适中,距长江边的渡口也不远,水陆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人流频繁,是集市贸易的好场所。抗战时期,因土桥地处川黔公路线上,境外从滇缅公路经滇黔线、川黔线,运往陪都的援华战略物资及其它必需品的车队,都要途经土桥,驶往其终点海棠溪,土桥也就成了往来车辆停靠、加水、修理的理想场所,住户日增,日渐繁荣,其赶场天也越加热闹。
  昔日的土桥,街上多为川东常见的老式民居,竹木搭建,上盖小青瓦,平房居多,最多一楼一底,木板门面。那时土桥的街面狭窄,宽不过四五米,多用青石板铺就,历经岁月沧桑,青石板路面都磨得光光滑滑、有的还留下了凹陷的履痕。土桥老街地处丘陵的小山堡上,上下起伏,房屋也因地形而建,没有一条笔直的街道,石板路七弯八拐。虽说如此,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理想的集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改革开放,百业兴旺,土桥的集市也红红火火。那阵子,我到土桥来赶过三两次场,虽事隔多年,当年的印象,如今还记忆犹新。
  我一大早打老远赶到九渡口,然后乘轮渡过长江,到李家沱渡口老街登岸,步行至土桥,太阳都已升得老高了。正是赶场最热闹的时候,场上万头攒动,人声鼎沸,购销两旺,水泄不通。我随着人流往前走动,狭窄处想停住脚步站一站都难。
  土桥的集市,如同其它的乡场集市,以路为市,看去乱遭遭的,其实乱中有序,大致有个划分。狭窄的老街,起起伏伏,不同的路段区域,经销不同的货物商品。譬如,有的地段,买卖蔬菜水果;有的是鸡鸭禽蛋水产;有的是日用小百货、服装鞋帽布匹;有的是各种农具铁器和竹木制品;还有花鸟鱼虫、中草药、山货土产等等。常见的生活必需品,赶场天几乎都能买到。
  老街的店铺,无论是茶馆酒馆饭店、杂货铺、农资商店、糖果铺,平时不赶场的日子,门前冷落,生意清淡,鸡鸭都三五成群跑到街上散步觅食。而一到赶场天,则早早开门,往往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土桥场上,有三两家茶馆,此刻定然座无虚席,喝茶的几乎是清一色上了年纪的乡亲。他们多属茶馆的老主顾老茶客了。好不容易盼到赶场天,到茶馆来会会老友,花几毛钱,泡上一碗沱茶或绿茶花茶,叙叙家常,摆摆龙门阵。他们坐在那里消磨着时光,一坐就是半天,往往要散场了才离开。茶客们或聊天、或打着川牌(长牌),或抽着叶子烟,显得那样舒适悠闲。也有的就是黙黙地枯坐着,望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红男绿女,若有所思,或许这也是一种乐趣和满足。
  在挂着“正宗某某高粱酒”招牌的冷酒馆里,此时也高朋满座。赶完场的“酒罐”“酒仙”们,纷纷前来过酒瘾。他们齐聚一堂,以酒会友,各自打上一碗白酒,再买上一碟花生或几块卤豆干佐酒。待几口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一发不可收拾。“酒逢知己千杯少”,老板也得以不停地给客人们打酒。今年收成的好坏,是否风调雨顺,家事国事,街谈俚闻,都要聊上几句,争论几句,即使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碍事,不用耽心“酒罐”之间会拳脚相向。
  有家小饭店门前,左右两边煤灶上各有一口大铁锅,冒着滚滚热气。一口锅里盛的是雪白的豆花,另一口锅里是翻滚的羊杂碎汤,满街都弥漫着那扑鼻的羊汤味。店里的桌子板凳,结实厚重,油光水滑,呈古铜色,看去已有不少年份,都快成文物了。有个店小二,站在门前招揽生意、不断地大声吆喝:“正宗的河水豆花,羊杂汤,经济实惠,好吃得很啰!”引得不少赶场的呑咽口水。
  土桥老街场头巷尾空地上,赶场天还能看见理发的、掏耳朵的、算命测字的、拔牙补牙的、拔火罐的、地摊上卖《老皇历》《看风水》《三字经》《增广贤文》之类小册子的。兜售祖传秘方的游方郎中在那儿口沫横飞,声称包医百病••••••林林总总,无奇不有,是一幅活生生的民风民俗图。平时,他们走街串巷,难得一见,逢场天都赶来发财了。
  最有意思的是场边那几挑理发担子,真应了俗话说的:“剃头的担子,一头冷,一头热。”来理发的,多是乡里人,常见的发型是,小孩理“撮箕头”(又称一匹瓦),老头则剃“白沙”(光头),理得又快收费又低,深得乡里人的欢迎。理完发,大多要在担子的一头盆子里洗洗热水,那是担子上的小火炉烧热的,一盆水不知要洗多少头。城里人则不屑找这些师傅理发,个中原因大概不难猜想,怕理得不好又不卫生,染上癞子头就麻烦了。
  看着日头渐渐当顶了,赶场的大多买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纷纷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小商小贩们也忙着收拾货物,喜气洋洋地数着钞票,盘算着明天又转战到哪里乡场。
  从远古走来的土桥赶场传统习俗,历久弥新,还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川东巴县的民风民俗人文历史,承载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交换的愿望和需求,它为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物资交流,改善百姓生活,增加财政税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然你不买卖东西,去赶场逛逛,感受改革开放后老百姓那喜庆热烈的氛围,欣赏那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券,也益处多多。
  著名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他是说事物的存在,自有它的合理性。赶场(在我国南北各地,有不同称谓,如赶集、赶圩、赶街等等),历史悠久,传承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深深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和农耕文明之中,枝繁叶茂,自然有它的合理性。
  愿土桥及各地的乡村集市,不断发展,更加繁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惠农惠民做出更大贡献。
  2015-1-4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4)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