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物散文 > 火笼

火笼

散文
时间:2010-09-29 15:44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福建大田叶玉珍点击:
        

【导读】火笼不仅可给人取暖,还可以当“烘干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衣服没办法晒干是小事,可小孩的尿布没得换洗是不行的,妈妈们会拿出所有的火笼来烤尿布,又烘干又杀菌,是妈妈的好帮手。

  火笼,农村冬天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内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外侧用竹片编织成灯笼形状,并在外侧中间位置加一弯形手柄牵引,冬天的时候可以在内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炭,以便取暖之用,故而得名。是冬天农村家里必备的生活用品。
  
  上一辈的老人几乎用过火笼,在那缺衣少穿的年代,一个火笼远比衣服便宜,远比衣服管用。老家的冬天,最低温度零下好几度,一般人最多只能有三件衣服穿,一件内衣,一件外衣,中间一件卫生衣,卫生衣也是高档品,比较穷的只能用一件破旧的老外衣叠在中间,勉强凑足三件。年老体弱的,继续“加层”,但不管怎么加,都不保暖,寒风好像专跟穷人过不去。火笼就缓解了冷冻,长袍加火笼,这样既可防风又可保温,让每个老人挺着“肚子”,这就是当时农村老人的缩影,在桥亭里坐的,在街上逛的,都是“大腹便便”的“贵人”,不时看到有人撩起长袍,取出火笼,用一根小棍子在内瓦盆里搅几下,那是火笼的温度降低了,想让里面的木炭重新组合,发挥余热,以听完“红军打土匪”的故事
  
  火笼也不是老人的专利,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非常“人性化”,早读课允许学生拿着书本,到外面晒太阳,尽情地“人之初,性本善”。还可以带火笼,老师实在看不下这些通红的小手,再说这些人不在家里放牛放羊,能来学校就非常不错了,带个火笼算什么!要不冻僵的手怎么翻书写字?老师只要求做操的时候要放好放整齐,这不几十个火笼一字排开,倒是壮观,好像一条“火笼龙”,虽说火笼质量外观参差不齐,有的被烧黑,有的烧出窟窿,有的打上“补丁”,但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兴致。带到学校的火笼里的木炭是有讲究的,像松木、杉木这些木质疏松的柴禾烧出的木炭“寿命”很短,不到课间操就“心灰意冷”,为了能使火笼的温度保持长久,我们都会选择些硬木质的木炭,如果家里没烧,可到邻居家讨要。每家每户都要备些质地硬的木材,以便过冬时给火笼加炭。
  
  冬天农村的夜晚是寒冷的,尤其木头房子,感觉四处都透风,盖的被子跟手脚一样坚硬。被窝放个火笼是很好的驱寒办法,烤烤手,烤烤脚,暖洋洋的。当然也有安全隐患,有时睡着忘记拿掉,烧坏被子,烧坏火笼,烧毁房子。有个孤寡老人还因此丧命,令人惋惜!
  
  火笼不仅可给人取暖,还可以当“烘干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衣服没办法晒干是小事,可小孩的尿布没得换洗是不行的,妈妈们会拿出所有的火笼来烤尿布,又烘干又杀菌,是妈妈的好帮手。火笼不断地被使用,怪不得每个火笼的表面都是油光发亮。火笼就这样最大限度地发热,成为农民朋友的至爱。
  
  随着煮饭方式的不断改变,烧煤、烧气、烧电,这种靠木炭取暖的火笼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热水袋、电热饼、取暖器、空调,让火笼渐渐地远去,也让人们的思情渐渐地浓厚!

责任编辑:怡儿】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福建大田叶玉珍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8-23 21:08 最后登录:2011-12-28 16:12
优美散文
  • 醇香的列巴

    醇香的列巴...

  • 又是一年桑葚熟

    “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星期日的下午...

  • 东北铁锅炖菜

    东北的饮食文化...

  • 闲说盐

    盐的历史比人的历史长了不知多少倍,忽而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

  • 重拾茶之道

    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历史悠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 台球

    枪人合一轮回消 胜败成空归六道...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