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物散文 > 永远的《清明上河图》(历史散文)

永远的《清明上河图》(历史散文)

散文
时间:2010-11-22 15:40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刘永福点击:
        

【导读】《清明上河图》这朵艺术奇葩开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如今通过科技嫁接变成墙壁上流动的生活场景,跨过时间长廊,走入都市人的生活。它产生于大革新大发展的清明昌盛时期,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它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一.雅与俗
  
  题记: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金代人张著)
  
  公元十二世纪一、二十年代,宋徽宗(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的某个清明节,风和日暖,春风骀荡。翰林画史张择端,骑一马,携一仆从,漫步在汴梁郊外的官道上。马虽偏瘦,但洁净俊朗;人虽稍疲,却意气风发。只因心中有足乐事也。
  
  清明时节,官府消闲,京城人皆忙于祭祖扫墓,张择端只能以踏青郊游为事,但今年不同于以往,他酝酿了一件前无古人的计划,他要画一“长卷”,画名都已定下,就叫“清明上河图”。
  
  他自幼饱读诗书,游学于京师,本为求得科举功名。可当时科举的圭臬是“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他也许太过于感性,太过于直观,永远也写不出像苏东坡那样圆通世故的治世经文。进退两难,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憋屈。有人帮他出点子,说当朝皇上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并亲自执掌,图画院急需大批人才,又不需科举。于是他弃文从画,投入名师门下,专攻界画,终于顺利入得翰林图画院。
  
  入了翰林图画院,他又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憋屈。等级如此森严,他得从仆从一样的杂工做起,苦熬自己的身价。多少年了,他才得了个“画史”的头衔,更主要的是,他学的界画,专与舟车桥郭打交道,而朝野和皇上喜爱的是山水虫鱼鸟兽,是宫御图和仕女图。他似乎与“儒雅”和“时兴”总也沾不上。就像当时的诗词一样,诗文是雅,词却是俗,你的词写得再好,那也只是小技,入不了朝堂。他学的界画,虽则实用,却为同僚不屑,更遑论得皇上赏识。他的身份是画史,他所做的却是俗务,常为宫室楼房桥梁城廓设计图纸,亦或为宫室楼房描绘些大型壁画,有一次主管家里修缮楼房,也让他去设计监工了一番。他不像个宫廷画师,倒像个“画匠”或“画工”,至多是个“工程师”而已。这与他的初衷相去太远,能不让人郁闷纠结?
  
  他常到上土桥来,这座榫卯木架结构的巨大虹桥,正是他亲自参与绘图设计,至此,他还有些成就感,而于此处,他又能直面汴梁的富庶繁荣,面对滔滔汴河水,总令人心潮涌动。
  
  这是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文人皆以“大宋”自诩,这个时代崇尚革新和创造,各个领域常有推陈出新之举。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稍有点才气的文人,总有一二本诗文集存世。他创作的冲动也早被激发,他创作“长卷”的计划正是在他往年的清明时节流连汴河虹桥之际酝酿而成。
  
  而直接给他灵感的却是宋词。词虽俗,却能让上一代的柳永得皇上青睐,天下知名。他又从柳永的创作中获得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柳永写了都市繁华景象,也写四时节物风光,既有男女风月,也有羁旅行役,可见大制作应包罗万类,无分贵贱。柳永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自然流畅。他觉得读柳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以浑成一境为学人必赴之境界,近世以小慧侧艳为词,往往涂抹半生,未窥宋贤门径,何论堂奥!既然如此,他也能用界画结合人物画画出一幅超凡脱俗的瑞应图。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大俗兼用大巧,有志与力,何愁不成?取“清明”,既为实景,又寓“清明政治”,岂不两妙!创作的冲动和亢奋已长久占据了他全部身心。
  
  眼下,他布局的“取样”或叫“速写”的工作已接近尾声,特制的超长绢纸也已送达。上百张手稿按编号排列,但似乎远远不够,很多物件他都是初次尝试,很少有学习的样本,他得在稿纸上反复摹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还得常常站立街市一旁,留心观察,反复揣摩。晚上光线不行,他只能白天作画,而晚上全用来构思和练习。妻子戏称他是“画痴”,对这个称呼他倒是满不在乎。
  
  ——他也不知过了多久的时间,总在大几个月吧,一幅长卷呈现在他面前。画已成,而他自己也已迷失在自己的画中,画中的一个铆钉、一个鸟足、一个绳结,他都了然于心。他看自己的画总像在看一个幼稚的孩子,真所谓大巧若拙者也。他急需要同行的认可,哪怕是实实在在地“指正”、“斧正”也好。
  
  他请来了自己的恩师和最好的画友。当高25.8厘米、长近600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他的恩师和画友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慢慢地才定下神来,仔细观赏。此画为绢本,淡设色。画卷描绘清明之际,发生于京师汴梁(今开封)郊外汴河上土桥及东角子门市廛通衢形形色色的场景。大致分三段:一、郊野。画面起初是一带远山,祥云牵绕游走,开卷荒凉空旷,然后由农村向郊外开始,早春的杨柳杂木已经发芽,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一人执鞭驱赶一队驮着薪炭的毛驴。渐有疏林茅舍。时见抬轿,骑驴、马的人流,轿顶满插柳枝,似扫墓而归。二、汴河。以上土桥为中心,两岸商铺栉比,着重描绘了行驶于汴河上的二十多艘漕运船只,或驶或泊,尤以上土桥前的一船欲逆水穿桥,众船工齐心协力,大声疾呼,桥上则人头攒动,货摊拥杂,形成画卷的高潮。三、城关。沿河的南北街及西街,皆为百姓平房、草棚地摊,有人在卜算,在饮食,在贩药,在修轮,相比前之热闹,似乎显得稍为悠闲。忽见东角子门城楼,巍峨壮观,有驼队穿门而出。土城墙年久失修,杂树丛生。城内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孙羊店”客栈旗招飘扬,顾客盈门,已挂出“客满”。而“杨家应症”、“王家帛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等老字号门前,也是一片熙熙攘攘。各色人等,自行其是,真是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男女老少,应有尽有。画中人物计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刻画工细,各如其分,笔精墨妙,文彩斐然。人物均大约2厘米,但神态、服饰生动贴切,丰姿多采。房屋、车船、桥梁、城郭皆以界画法绘就,精细缜密,无可挑剔。恩师最后留下一句话:“此画当呈皇上!从此当无人再言界画为粗俗之品。”好友亦啧啧称奇不绝:“能作此画,正道兄前程不可限量!”
  
  于是,他在画前留下题款“翰林画史张择端呈进”并盖上自己的软印。择节日良辰将画献给了皇上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见画,龙颜大悦,问可有画题?道“清明上河图”。龙颜更悦,连称“好题”。亲自用瘦金体在画前书写“清明上河图”,并细心盖上自己的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之用),并题诗一首,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之句。犒赏,宴饮,自不必说。
  
  张择端永远忘不了酷爱绘画的皇上宋徽宗赵佶深切而真挚地对他说的那句话,“张爱卿,能有此画存世,夫复何求?”
  
  二.真与伪
  
  《清明上河图》一旦被创作出来,就离开作者——画有它自己的命运
  
  张择端也许想不到,他的画会成为一个奇迹,作为国画中的风俗画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八、九百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成为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还有作者的题记和软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剩下现在的528.7厘米)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买去了,果如此,则是又一版本的“买椟还珠”了。
  
  人都有占有宝贵东西的欲望,据为己有,不予示人。这些画作的占有者,恰恰也是画作的收藏者、保护者、传承者。《清明上河图》得以流传至今,他们功不可没。他们在画中留下铭印和题记,就像动物留下气味,表示占有,亦或借以传名。所以画作之上现在虽没有画题和作者的签名,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这就使得《清明上河图》的流传烙下印记。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成为见证画作真实性的最重要的材料。
  
  《清明上河图》画成后,就和唐人韩滉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画卷流入民间。画卷后有不少北宋遗民观图缅怀故国、感慨繁华兴衰的题咏。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人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
  
  至此之后,题跋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其间流传一段严嵩夺画酿冤案的曲折故事。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后被毕沅购得。毕沅,镇洋人(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概受《清明上河图》之祸最为惨烈者。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至今。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但凡惊世骇俗之作,一旦出现,其命运就交给了无常,前无古人可以,后无来者却未必。这后来者,一是存心伪造,以此牟利;一是出于景仰,用心仿作,却也别成一格。近千年来,《清明上河图》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声名显赫,广受青睐,历代争相临摹,在南宋就有一两黄金一幅摹本之说,许多仿作者宁真迹都没亲眼见过。现在,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大有鱼目混珠之势。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馆就藏有8本。
  
  真本毕竟只有一幅,老百姓难得一睹真容,仿本最终无疑都有意无意地扩大了《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两个版本堪与真迹媲美。
  
  第一个版本是“吴门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图片其实便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第二个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大伪似真,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
  
  三.古与今
  
  《清明上河图》这幅带着几百年古韵古色的斑驳了的北宋风俗画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是享誉全球。即使是仿作,也能让人驻足观望,流连惊叹。而真正让它走出深宫密室,走向大众的,是影印技术的出现和教科书的推广普及。无疑,《清明上河图》是一篇绝好的教材,历史的、风俗的、美学的。当教师们在课堂上面对着学生将画面条分缕析的时候,幼小的心灵被深深震颤,创造的种子被默默种下,追求真善美的人格精神也将潜滋暗长。
  
  近千年来,围绕此画发生过的无数传奇故事,至今,尚有续闻,不过不再是为了占有,而是出于对原作的保护和对原作精神的传扬。
  
  为妥善保存这件珍品又能为世人观赏,著名女画家冯忠莲受命临摹此卷。她于1962年开始,断断续续,历时18年才把这幅巨制临摹下来。冯忠莲祖籍广东顺德,世居天津。我们现在能一观《清明上河图》全璧,乃得她之力。柳州业余画家马春福,为了证明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体现自己的艺术价值,辞去高薪的工作,用时两年多,照原图放大一倍,临摹出一幅高50厘米、长13米的《清明上河图》。为苦练基本功,他将人民币画得像真的一样。美国画商大卫·西维尔出价340万购买他的《清明上河图》,他却定了一条铁律:此画非国人不卖。
  
  《清明上河图》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幅风俗画卷,人们已不再停留在它出色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的评判上,《清明上河图》已成为艺术创作绝好的榜样,成为其他艺术门类绝佳的素材,也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泉源,激发起人们无限的创作热情和创造欲望。
  
  早在2003年,哈尔滨市的赵成功历经两年时间雕刻的长4米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成功申报了上海吉尼斯纪录。而后的山东莱州市民62岁的张文英,用近6年时间绣成《清明上河图》十字绣,画长18米,宽1米多,由12幅小图组成。画面人物众多,亭台楼阁林立,惟妙惟肖,堪称精美。而在2010年,江西芦溪县7位农妇,经过一整年的劳作,终于完成长22米、宽0.8米的《清明上河图》巨幅刺绣,整幅作品手工精细,绣面平整,层次清晰,观后令人耳目一新。
  
  52岁的盘锦市民薛振喜用麦秆制作《清明上河图》,为世博会献礼。他将《清明上河图》分成7部分完成,每部分长约70厘米,宽30厘米。其图人物形象鲜明,就宁图中街道旁房屋上的瓦片也清晰可见,用麦秆制成的各色人等不但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就宁动物也形象鲜活。
  
  浙江义乌农民艺术家朱新琦,自幼受父母熏陶,醉心剪纸艺术30年,他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长8米,历时两年多方告完成。他充分借鉴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虚实结合,写意和工笔结合,秀丽洒脱,细腻精美,意境深远。他的作品帮助中国剪纸这一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河北曲阳县雕刻艺人制作的大型浮雕《清明上河图》在河南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正式完工,成为开封市2009年清明文化节一道亮丽的风景。该浮雕总长32.07米,宽1.53米,用材120吨,历时一年半。浮雕工艺细腻,造型逼真,人物形态丰满,受业内人士广泛赞誉。
  
  更有甚者,番禹宝墨园有一大型彩绘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是该园镇园之宝,它由46位技术人员集体创作,历时三年多,全厂62.8米,高7.3米,由1352块浮雕瓷板拼砌而成。它别具一格地采用了陶瓷雕塑和陶瓷彩绘相结合的手法,整幅浮雕瓷画,气势磅礴,栩栩如生,雕艺精湛,被誉为岭南一绝。
  
  在2009年的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巨幅纸雕《清明上河图》大放异彩。长32.76米、高1.1米的长卷洋洋洒洒铺陈开来,犹如一个奇幻王国豁然洞开,让人如醉如痴。这是目前中国最长最大的纸雕艺术品,由湖南常德纸雕艺术研究中心近百位纸雕手工艺人花两年时间创作而成,被誉为世界纸雕艺术的巅峰。博览会闭幕之际,巨幅纸雕《清明上河图》的拍卖价推升至1000万元。
  
  众多的艺术门类都对《清明上河图》做了多样化的艺术再现,耗时之长、体量之大、用工之多、表现之严谨、艺术之精湛,皆为各门类之最。《清明上河图》仿佛就是中国艺术世界里的珠穆朗玛峰,登上了这个高度,还有什么不能逾越的高峰?任何与之相关的创作,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切皆有可能。显然,《清明上河图》在中国人心目中,已经是一种奇迹的化身,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艺术的极致——似乎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途径并且人人可以达到的艺术极致。
  
  2010年,就是现在,人们又在将《清明上河图》由形到神,作了全新的诠释和演绎,既保留了其古风古韵,又增加了现代风味,使得这件艺术神品,又释放出现代的光芒。
  
  2010年4月18日,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专场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隆重上演。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正是取材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曲家史志有历时五年,将《清明上河图》解析为15个主题画面,以色彩不同、风情各异的乐曲完成了这一伟大画作的音乐解读,在清明节期间,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感恩先人,献礼世博会。
  
  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用音乐表达“水与城市精神”主题,自然而巧妙地契合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美好”的主题,用音乐描绘《清明上河图》中水与城市的相生相融,再现中国古代因水而生、生生不息的城市面貌和盛世景象。这次大型音乐会的舞台制作追求最佳的音画效果,在演奏各部画卷时,视频、灯光、动效、舞美应景而设,呈现出不同氛围,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用音乐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成了古与今、中与西的跨时空、跨文化的对话,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记忆情感
  
  无论是盘锦市民用麦秆制成《清明上河图》献礼世博,还是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在世博开幕前的演出,都掀起了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的热潮。而中国国家馆长达百米的多媒体展项《清明上河图》用数字化虚拟视频技术完成了中华神品的“复活”,则将《清明上河图》推向一个历史的高潮,令世界瞩目,环宇惊叹。
  
  就在国家馆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墙面,被放大了数百倍的《清明上河图》覆盖,如真亦如幻,而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原件亦陈列在侧。真是一次古与今的对话,让人有古今同在,梦回千年之感。
  
  这幅电子版动态《清明上河图》,对原版采用声光电技术重新进行制作和包装,全长128米,高6.5米,分日景和夜景两部分呈现,每4分钟一个轮回。不但保留了原作中街道、船只、树木、建筑、动物,就宁色调、画风也一点不差。
  
  这幅巨大的电子图画,运用在折幕上投影的方法来凸现“中国智慧”。那些原来凝固在宣纸上的光影变得鲜活起来,每个局部的细节都在讲述一个市井小民的故事。观者似乎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八九百年前的汴梁,仿佛听到了画中人猜拳喝酒,仿佛看到了梳头摇橹,加之画幕下一条光影做成的河,似乎图中的人物、牲口就在河的那边,历史触手可及。
  
  令人称奇的是,除了画面中的动感,当船行驶过折幕时,会出现船头渐渐消失的立体感。设计者在图下方那道沙石可见蜿蜒波行的汴河上做了八个“智慧点”。船过虹桥那一节,原图中船没过桥,但在电子版图画中,被命名为“戮力同心”,赋予精神层面的含义:桥上的、岸上的、船上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最终船过了桥。城门里走出骆驼那一节,命名为“万国咸通”,其背后是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科技、经贸的交流。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再现!”观众无不如此惊叹。从古到今,《清明上河图》没有任何一次复制会让人如此刮目。
  
  《清明上河图》这朵艺术奇葩开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如今通过科技嫁接变成墙壁上流动的生活场景,跨过时间长廊,走入都市人的生活。它产生于大革新大发展的清明昌盛时期,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它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而今适逢其时,自然大放异彩。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长河上空永不消失的彩虹。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创造精神,终因《清明上河图》而有所提升。
  (完成于2010-9-13)
  
  通讯地址: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刘永福(13382568628)

责任编辑可儿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6)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刘永福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1-05 09:01 最后登录:2013-10-21 08:10
优美散文
  • 醇香的列巴

    醇香的列巴...

  • 又是一年桑葚熟

    “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星期日的下午...

  • 东北铁锅炖菜

    东北的饮食文化...

  • 闲说盐

    盐的历史比人的历史长了不知多少倍,忽而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

  • 重拾茶之道

    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历史悠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 台球

    枪人合一轮回消 胜败成空归六道...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