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物散文 > 随笔三则

随笔三则

散文
时间:2014-09-20 17:21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寒冰点击:
        

  古寺
  
  一座座古寺,或立在山巅,或起于平地,有的建在山腰,有的挺立在石壁之上。在我的印象中,大大小小的山中,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庙。这种“寺庙现象”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经久不息,到今天,似乎愈演愈烈。
  历史是一条长河,“寺庙现象”很耐人寻味。它的那种延续性,它的那种凝聚力……有些出乎人们的想象。几千年来,它总在时空中延续,在人心中凝聚。历史曾人为地有过给它“断层”的意念,却不曾效验,因为它太根深蒂固了。我发现,修建寺庙并没有做多少发动群众的工作,却有不少群众自动地捐款。我还发现,修寺庙的领头人,也没拿过工资,也没获取过什么报酬,但积极性很高,甚至是异常地高,废寝忘食,力排万难。你能用他们“想什么”、“图什么”给它一种解释吗?
  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叫它虔诚,可以叫它信仰。这虔诚,这信仰,都存在人们的心中,它产生的是一种力量,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那些古寺,就是靠着这样的力量屹立的,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地屹立下去。它可能在风雨中倒下,但它会再次在信仰中树起。它的无形往往把有形征服,这难道不让你奇怪?可是,千百年的事实就是如此。
  古人云:“牢笼有术,驯心实难。”古寺,无牢笼之术,却破解了“驯心”之迷。我不知道谁能站在“无为而治”的法坛上,但我能感觉得到,感天动地的虔诚,非心诚不可为之。
  朋友!或许,在你读不懂古寺的时候,那就是你需要向古寺咨询的时候。
  
  古城门
  
  古城中的一座城门,至今还立在那里,好像它真的不想倒下。它像一位老人,想要诉说,诉说它可以见证的那些往事。它像一座石碑,铭刻着变迁,铭刻着沧桑。
  不要说这座古城门了,就是我,也有想说的记忆。
  当年,爷爷跟我说:“进城门是要受到检查的,除非你坐的是黄包车,或是骑着马,或是坐着大轿,由人抬着。”是的,真是这样的。那次,我从乡下进城,光着脚,戴一顶破斗笠,那个守城门的家伙,拿着枪,对我左看看右看看,上摸摸下摸摸,我吓得哭了。从那以后,我慢慢地懂得,我们这些乡下人跟城里面的那些人不是一回事,他们的天是另外的一块天,他们的地是另外的一块地。
  当然,现在不一样了。于是我就想,这城门也该倒下了。可很多人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说,作为古迹,它是一段历史。作为历史,它会给人们一种启迪。启迪是可以让人思考,让人醒悟的。
  我却不以为然。我明明看到,坐在当年王府里的,还是那些“王爷”,还是那么“门难进,脸难看”。所以我想,这城门还是倒下好,倒下了,不要让那些往事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作榜样,滋生罪孽。人们说,“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那么,权是什么?我说,权如拳,不遏则伤民。那城门,不就是一尊“权”的黑色雕塑吗!想到这里,我心里更害怕了……
  面对眼前的的古老,也许,有人寻到的是美,有人寻到的是丑,有人在善的面前启迪,有人在恶的面前倒下。真不知此城门该留还是该毁!
  
  古银杏
  
  据说,银杏出身在几亿年前,现存活在世界上的银杏稀少而分散,它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号称活化石。现在,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可武冈的这两株银杏己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晋代名人,时任武冈县令的陶侃亲手种植的,种在孔庙门前,意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千年过去了,“双银杏”成了一处供人们观赏的景点,当年陶侃植树的用意恐怕很少有人去揣摩了,只有他为官一任期间为百姓做过的好事至今还在传颂,他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活化石”。
  在中国,物以人闻名的事很多很多,皇帝老子喝过水的井身价就比其它的井高百倍。伟人、名人用过的东西,哪怕是当乞丐时用过的打狗棍也十分珍贵,其实,那些东西并无特别之处。这恐怕就是名人定律、名人效应。
  对待历史留下的“活化石”,还是以一种平常人的心态去客观地看待比较好,不可神化也无需吹棒,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其实人民是看得很清楚的,只是有些人把它放在纸上,有些人把它放在心里,有些人把它当成他个人的好恶,有些人则站在历史的视角而己。乾隆皇帝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足齿,著作不留。”我认为这句话可以警示那些搞各种“著作”的人,著作之前,闩心自问一下:你的人格是不是可以“足齿”?不然,留下的就会是笑柄。人们常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对我们而言,可借这句话改一字可用:名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近日在反腐当中被打的“大老虎”不是也曾留下许多“著作”吗?可到头来不也因为“人不足齿”而“著作不留”吗!当年陶侃就说过这样的话:“……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啊。”所以,我劝那些想留“著作”的人,一定不要自己抛弃自己。不然,你既害了自己,同时会害了你的“著作”。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2)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醇香的列巴

    醇香的列巴...

  • 又是一年桑葚熟

    “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星期日的下午...

  • 东北铁锅炖菜

    东北的饮食文化...

  • 闲说盐

    盐的历史比人的历史长了不知多少倍,忽而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

  • 重拾茶之道

    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历史悠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 台球

    枪人合一轮回消 胜败成空归六道...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