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物散文 > 喜贴“门对”过大年

喜贴“门对”过大年

时间:2019-01-05 13:23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王尚桐点击:
        

喜贴“门对”过大年

王尚桐

金鸡高唱,喜迎丁酉年。书法爱好者齐聚玉昆小区活动室,挥毫泼墨,为居民免费书写春联。看那一副副火红的春联和福字,映衬着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不由想起儿时在乡下过年,书写春联的往事

小时候,每逢寒假,我们兄妹几个齐齐到乡下奶奶过年。刚刚祭完灶王爷,乡村已悄悄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赶年集是必不可少的,火红的年集上,各色年货琳琅满目,买红纸写门对,那是必置办的年货,还要捎带请一对门神,请一幅灶王爷的肖像。

红纸买来,请先生写“门对”,那也是家中的大事。村东头的祠堂里,早已摆好长桌,听说写对联的老先生是位还俗的出家人,清瘦的面庞,飘着几缕长髯,一身干净的青布衣衫,隐隐透出仙风道骨的范儿。听奶奶讲,老先生字写得好,还有一肚子的文化水儿。老先生话不太多,他挥毫书写,笔走龙蛇,心宁神静,涤烦净虑,全神贯注,进入忘我的状态。围观的大人们也静悄悄,不喧闹,无声息。因为这是神圣之地,写春联也是村里神圣之事。写春联裁剩的碎红纸头,邻家的几个小女孩抢拾,我知道,那些红纸头的用处。她们回家后,叠齐、压平,过年就成了涂抹红脸蛋的胭脂。

先生奶奶写了一副“门对”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读着这似懂非懂的“门对”,识字不多的我问奶奶,断文识字又信佛的奶奶,轻拍我的脑袋,说:“就是把碗里的饭吃光。”门对写好,奶奶奉上两枚鸡蛋,那是给先生的润笔。多少年过去了,不知为什么,这半副禅味十足的“门对”,久久留在心头,永不忘却。

“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对迎新春。”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题桃符”风俗。远古先民为辟邪消灾,常将降妖捉鬼的“神荼”、“郁垒”的神像,画在削好的桃木片上,挂在门的两侧,希望驱鬼消灾,春秋战国时期,挂桃木已被普遍视为辟邪之物了。东汉初期,蔡伦纸风行各地,驱年鬼的“神荼”、“郁垒”的像,从桃木片上请下来,印在了蔡伦纸上,成了专业门神贴到门扇两旁。桃木片上换成了恭贺新春的吉利话,这便是“题桃符”,也是春联的雏形。据《宋史 蜀世家》记录:后蜀国王孟昶,在除夕前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又见辛学士文字不顺畅,便接过笔写出了“新年纳余庆,喜节好长春”两行大字,这就是被公认的中国最早见诸史籍的春联。

“门对”即春联,是对联的主要品种。其包含的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文学作品中的对偶修辞法密切相关。如二千年前的诗经《小雅 采微》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九章涉江》中记载“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自汉代起,一种被称作“赋”的文体兴盛起来,对偶修辞被广泛地运用。接近散文的称作“文赋”;接近骈文的称作“骈赋”,骈体文篇篇句式对偶。到了唐朝,对偶修辞法已被文人们运用的滚瓜烂熟,并创造出了五言、七言律诗。律诗每首八句,两句称为一联,其中三四句(领联)与五六句(颈联)必须严格对仗。“对联”一词就从律诗中诞生了。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门对”,几千年来称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更是人们的精神情操、文化修养的积淀与展示。红红的纸,浓浓的墨,软软的笔,飘香的字,每年就像传承一种仪式,将这种中华文化的血亲世世代代的延续。看那如霞似火的“门对”,贴在大门两边,红彤彤,亮闪闪,为男女老少纳福,为千家万户添喜。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王尚桐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8-05-12 21:05 最后登录:2022-07-10 13:07
优美散文
  • 醇香的列巴

    醇香的列巴...

  • 又是一年桑葚熟

    “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星期日的下午...

  • 东北铁锅炖菜

    东北的饮食文化...

  • 闲说盐

    盐的历史比人的历史长了不知多少倍,忽而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

  • 重拾茶之道

    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历史悠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 台球

    枪人合一轮回消 胜败成空归六道...

本版责任编辑